苦水高高跷是甘肃永登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相传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是当地世代相传的舞蹈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龙抬头时的传统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戏服,画出秦腔人物的脸,拿着道具,踩着高跷,排队上街表演。
关于苦水高高跷也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苦水街村东有一道岭叫长山岭,形似一条巨龙。在很早以前,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年年五谷丰登,后来刘伯温途经苦水,发现这条龙脉,非常嫉妒,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魄(现在长山岭的中间地段就有斩龙岘为证)。刘伯温斩断龙脉,整个苦水地区缺水少雨,逐渐荒芜,苦水街村的人们感念龙的好处,企盼龙魄再回,龙体合身,当地雨量充沛,山川披绿,鸟语花香,五谷丰登,就兴起了“二月二龙抬头”闹社火的习俗。而苦水高高跷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的。
苦水高高跷因“高”得名,一般高高跷腿高度只有1.3米左右,而苦水高高跷腿高3.3至4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可达4.7至5米多,其高度可称得上是全国之最。因此在名称上,苦水高高跷比其他地方的高跷多了一个“高”。
苦水高高跷主要以传统秦腔本戏为主要表演内容,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排上长队,凌空飞舞,场面壮观刺激。踩高跷的人数多少,由剧中人物多少决定,剧中人物多,踩高跷的人就多,人物少,踩高跷的人就少。
现在,苦水高高跷表演的主要有《杨家将》《杨门女将》《辕门斩子》《赵飞搬兵》《白蛇传》《西厢记》《铡美案》《大闹天宫》《游西湖》等戏剧中的人物。与许多“非遗”项目渐成“化石”不同,惊险刺激的苦水高高跷表演不但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习、传承,频繁的演出也让这项古老技艺走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在多方保护和活态传承下,苦水高高跷“长腿善舞”走四方,在国内大型节会展示、展演300余场次,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苦水高高跷省级传承人薛树华介绍,强健的身体是踩好高高跷的基础。在演出时,表演者的双腿要提起重达20多斤的松木制跷腿,能行走表演两三个小时。与此同时,掌握要领也能让踩高高跷事半功倍。“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薛树华说这是苦水高高跷行走江湖的“秘诀”。
苦水高高跷的突出特点是高。一般高达9尺到1丈,也就是说3米多高。以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跷可达4.7-5米。高跷用优质松木,脚蹬用柳木。高跷表演持续了3天,每天都有5-6万人前去观看。场面极其热闹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