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麒麟传说的内容有哪些

  麒麟传说,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巨野县、嘉祥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传说。嘉祥县不仅是麒麟发祥之地,也是古圣贤孔子的故里。麒麟传说在这里流传了千百年,不仅有着丰富的传说内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文化,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追求吉祥的心理和愿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麒麟传说的内容有哪些?

  巨野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麒麟的发祥地。巨野民间流传的麒麟传说非常丰富,麒麟传说与孔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怀胎十月,路过尼山的时候,忽然肚子疼马上要生产。这时天空一阵轰鸣,一个独角麒麟驮着一个白胖小儿,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此时,瑞气纷呈,满天红光,独角麒麟撞进颜氏怀里,孔子接着就诞生了。

  鲁哀公十四年,打野的一个老农赶着一头黄牛耕地的时候,黄牛生下一个小犊,不像猪,不像牛,头生独角不是鹿,身上长鳞不像龙,是个四不象,四不象刚生下没大会儿,就站了起来把犁镜和犁铧头给吃了下去,老农害怕,请四不象到别的地方去,四不象点点头、摇摇尾,就走了。四不象就是麒麟。在那一年,鲁哀公到武城以西二十多里的大野打猎,把那只麒麟射死,但不知道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于是请孔子前来辨认。孔子看到是一只麒麟,非常心疼地说:“这是麒麟,是仁兽啊,现在这么混乱,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呢?”说完便失声痛哭,从此搁笔,不再编《春秋》了。不久,孔子就逝世了。不过,尽管如此,世称“麟凤龟龙”四灵之一的麒麟,能在武城地面出现,人们认定还是一种极好的兆头,便取美意,将大野更名为巨野。

  此事早在《左传》就有记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另外,巨野县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麟台石刻祥瑞图第一石上刻有麒麟,其榜题标明麒麟为仁兽义兽,规劝人们遵守仁道。麒麟的出现往往被看成是圣贤降世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麒麟的故事传说。如“孔子泣麟”和“麒麟吐玉书”的故事。《拾遗记》说:“孔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就是说在孔子快诞生的时候,麒麟出现,嘴里吐出一块方帛,上面写着“水精之子孙,哀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圣人孔子便诞生了。

  嘉祥县被誉为麒麟之乡,麒麟的传说在嘉祥流传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麒麟传说在嘉祥县不仅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而且嘉祥与麒麟的深刻渊源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嘉祥县的县标是麒麟,城区重要位置都摆放着麒麟石雕,有的主干街道也因麒麟而得名,嘉祥县有名的红皮大蒜据说是因为当地的土地上沾染了麒麟的鲜血而变成红皮……这些都透射出人们喜爱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这种影响深入到嘉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衍化为一种民俗特色和文化想象,这种现象被专家学者称为吉祥文化。吉祥文化以麒麟传说为基础,以吉祥为内核,与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实现自己理想和目的的信念与愿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