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木兰传说中主角姓氏及年代的说法有哪些

  木兰传说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说,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木兰传说始于隋唐时期,以早期中国民间口头语言的流传为主要特征,后以出现完整简练的文字形式为主要特征。共有9个情节。这个故事从隋朝流传至今,蕴涵了一千多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信息,涉及伦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关于其主角木兰的姓氏、年代户籍多年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得到十分确切的答案。

  木兰传说中主角姓氏及年代的说法有哪些?

  姓氏之争

  木兰的故事流传甚广,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魏(《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虞城县志》《亳州志》《完县志》等);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朱(清《忠孝勇烈奇女传》、民国《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

  花木兰的这一姓氏是在民间的俗称,以为木兰姓花,有三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因为木兰本就是一种花名,花木兰就是由木兰花倒装而来;再可能因为木兰小名“花姑”,所以叫“花木兰”;而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写的杂剧《四声猿》。

  《四声猿》中有一折戏的名字叫《雌木兰代父从军》。这出戏的剧情从北宋《乐府诗集》之《木兰辞》演义而来,但在《木兰辞》文中,木兰是没有姓氏的。出于戏剧演出的需要,徐渭给木兰取了个“花”姓,突出了木兰的女性美,他还将木兰的父亲冠以“花弧”的姓名,其实所谓“花弧”就是“花糊”的谐音,暗指姓名糊涂不清的意思,这是文学家惯用的手法。

  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了京剧《木兰从军》,他当时较为慎重,在查阅资料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没有给木兰加上姓。直到解放后,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取名《花木兰》,并在全国巡回演出,还拍成电影,影响广泛。至此,“花木兰”这个称谓在民间耳熟能详,流传开来,使大家就真误以为木兰就姓“花”了。

  年代户籍之争

  至于花木兰的出生年代,宋代程大冒在《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清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谷熟县营郭镇(今商丘虞城县)人;清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以及《归德府志》《亳州志》记载她是隋恭帝时人。而《黄陂县志》则记载她是唐贞观年间人。

  《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和《亳州志》均说她是隋代宋州谷熟县营郭镇人,明代吕坤《闺范图说》记载:“木兰,商丘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谯县东魏村人。清代《亳州志》卷一舆地志记载:“元候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记,将军名木兰,亳之谯人。睢阳境东南距八十里,曰营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营郭今为营郭集,在商丘东南七十里。候有造以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谯人。而故居在此,可见营郭之地今属商丘,昔皆属于谯境。”

  清代小说《忠孝勇烈奇女传》则声称木兰是唐代黄州府西陵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