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包括《木兰出世》,《少年木兰》,《替父从军》,《塞外立功》,《辞谢封赏》,《回乡团聚》等等故事。流传千年,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说法,其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地名、建筑、物产、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涵盖了民间文学的诸多领域,流传甚广。不仅在中国各地都有很多解读,在海外也有广泛的影响。木兰传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表现了忠于国家、尊重家庭和长辈、追求平等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学和民俗研究价值。
木兰传说不同时期的传说版本有哪些?
北魏说。
诗中天子称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木兰诗》开头说明当时军事形势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
木兰据说姓花,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跟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会被发现,所以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时,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后,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隋代说。
隋恭帝义宁年间(公元578年4月),突厥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
唐代说。
唐朝时期,花木兰的父亲魏震山曾是隋朝大将军贺德璋麾下的右军将军,与贺德璋麾下的左军将军朱天禄关系甚笃,并义结金兰。这个朱天禄,传说其家乡就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下。后来,魏震山与朱天禄同时告病返乡。因朱天禄的枪伤较重,魏震山就一路相送,将朱天禄送到木兰山(当时叫青狮岭)下。魏震山返回时,朱天禄送给他一株木兰树。后来,魏震山就将这株木兰树种于院内。花木兰出生时,恰逢这株木兰树开花,因这个原因,魏震山给女儿取名木兰。
木兰14岁时,随父亲魏震山去黄陂拜访朱天禄。朱天禄非常喜爱木兰,魏震山就让木兰拜朱天禄为义父,在朱天禄家住下,跟随义父学习枪法。花木兰一住多年,称义父为父,义母为母,其生活的青狮岭周边村民也都把懂事、武艺高强的木兰当成朱天禄的亲女儿来看待。后来,花木兰代父从军12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英雄,但由于杨广逼婚而自尽。朱天禄及村民都非常悲痛,就在村中筑庙纪念。故而,黄陂当地人称花木兰姓朱,是他们的同乡人。
民国丙辰年(1916年)小说《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记载:“乃是天上将星,自昔降生唐代,朱宅脱化女身”。父名朱寿甫,为朝廷节度使,母亲赵氏夫人,其兄打仗牺牲,小弟还是一个幼儿,又恰逢突厥作乱,唐王召父领兵,父衰难胜其任,于是她“女扮男形,代父从征”,从而成为“女中杰士,天上真仙”。她的神仙封号是“救世天尊”,“奉旨驱邪辅正,专心护国佑民,凡遇人有劫难,暗中解救维殷”,然后“掌管善恶权衡”。
商丘虞城版。
据文献记载和故老相传,花木兰故里就在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北魏年间,柔然犯边,朝廷募兵,木兰之父名在军册,木兰看到父年老体弱,年幼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觉她是女流。回来后,天子封尚书,木兰不受,恳请省亲。她带领军士返家后,脱去战袍,换上闺装,跟去的士兵大为惊讶,认为这是自古未闻的奇事,回报天子。天子闻讯立召木兰回朝,欲纳木兰为妃。木兰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赠她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
武汉黄陂版。
武汉黄陂学校的校本教材中写道:木兰姓朱,出身于湖北黄陂木兰山麓之双龙镇。其父朱天禄,时为千,母赵桂贞。世有朱木兰与花木兰之说,此事有由来:因木兰在两军阵前,擒一番邦女子,名花阿珍,木兰与其结为兄妹。花阿珍心仪木兰少年英俊,愿嫁木兰,木兰推辞不脱,无奈将自己之姓改为花,拒绝婚事。从此军中将朱木兰唤作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