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传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瘟疫流行,他和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
苏仙传说的由来故事是怎样的?
苏仙传说是西汉发生在桂阳郡治所郴县(现湖南郴州市苏仙区)的民间故事:郴县少年草药郎中苏耽,早年丧父成孤儿,他事母至孝,亲和邻里,治病救人。后人传为潘姑娘吞萍成孕到苏耽得道群鹤迎仙的故事。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今郴州一中附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浣洗衣裳。正洗着,潘姑娘猛地抬头看见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萍顺水飘近,闪光异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甩脱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这浮萍竟顺势滑进了潘姑娘腹中。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
转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已经怀孕十个月了。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年七月十五日,潘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议论纷纷,闲言碎语很多。为避众人口舌,潘姑娘的母亲只得将婴儿丢弃在村后牛脾山下桃花洞(今苏仙岭白鹿洞)中。临走时,潘母指天卜誓道:“该成人,七日之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内早归阴。”到第七日,思孩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赶到桃花洞探视,竟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一只美丽的白鹤正张开雪白的羽翅为婴儿御寒,一头健壮的白母鹿正用奶头给孩子喂奶。潘姑娘始而惊,继而喜,连忙将这苦命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抱回家去。
中国传统习俗是孩子从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名。小孩长大入学,没有姓名不方便,教书先生因此要为他取个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馆,通报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刚走出门,就看见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将所见情景禀报先生,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姓苏名耽,叫苏耽吧。”自此,小孩就称苏耽。
一天,苏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爱苏耽的聪慧孝顺,传授了仙术给苏耽。这仙术能隐其身,变化莫测。苏耽学会后试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担举重若轻。从那以后,围绕着苏耽就发生了许多奇情怪事。如苏耽与同伴放牛,别人的牛桀傲不驯,唯苏耽的牛老实听话,似通人意。傍晚,苏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驱赶就自返归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来胆小见人就逃,但苏耽却能靠近白鹿,骑上鹿背。白鹿驮着苏耽飞奔于峰峦沟壑,安稳如驰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骑鹿驰驱,在苏耽的眼里,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条神龙。
苏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正在吃饭,苏母无意间说想吃便县(今永兴)的特产鮓鱼(油鮓鱼)。苏耽一听,放下碗筷就出了门,眨眼功夫,苏耽就提了一对鮓鱼回来。苏母问:“郴县也有鮓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买来的。”苏母觉得很奇怪;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什么,苏母说:“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却吃不到。”原来苏母想吃湘潭名产臭豆腐乳,怪不得说想得到却吃不到了——湘潭离郴州近七百里,常人往返需两个月时间。
母亲有病需要照应,如何能尽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苏耽在门外沉思间,忽然遇到曾向他传授仙术的老仙爷,告诉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从湘潭打个来回,出洞而归。第二天,苏耽按照老仙翁的指点,果真买到了湘潭臭豆腐乳,并在当天傍晚赶回了郴州。苏母高兴之余,却不相信苏耽真的到了湘潭。两月后,苏耽的舅舅来看望苏母,说起曾在湘潭看见过外甥的事。苏母这才相信苏耽真的到过湘潭,于是更加惊异。自此,苏母认定苏耽不是凡人。
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
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
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苏耽直身一看,原来是传授仙术给他的老仙翁。老仙翁传诏道:“尔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恋尘世。吾今奉命传诏,三天之后就是你升天之时。”苏耽拜谢说:“非我依恋尘世,只是我若升仙离去,母亲无人终养。”老仙翁递过一件石匣,说:“有此石匣,但可无忧。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此匣万万开启不得,切记。”老仙翁传诏已毕,飘然而去,苏耽也收拾药篓怀揣石匣返回家中。
汉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苏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苏耽一早起来就劈柴禾,扫庭院,又将水缸挑满。这是最后一次侍奉母亲,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时,他看见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门,且隐隐听见袅袅仙乐声,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掸尘等候仙侣。忽然紫气西来,氤氲缥缈中,十只仙鹤迤逦降落在苏家庭院。苏耽急忙入宅含泪向母亲辞别:“耽已成道,受命将升,仙仗临门,不得终养。”苏母虽然舍不得与儿离别,但知道天命难违,不可强留,于是哽咽唏嘘说:“儿走后,娘何以为生?”苏耽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说:“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又说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叶救之。苏耽辞母出门,忽闻仙乐齐奏,又有异香弥漫,苏耽骑上仙鹤,旌幢和群鹤簇拥着他逶迤腾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