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高跷,又称盖州秧歌,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于一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盖州高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旧时的节日、节庆、庆典中都少不了高跷表演。
盖州高跷秧歌从清朝道光十四年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是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盖州自古就是“通郡渡津”重要港口,清朝雍正年间南关街就已建有庙宇建筑群;道光年间则已是“舳舻云集,日以千计”,人口密集,商号如林,仅先后从事中药的店铺就达上百家。西河口的开放引得八方人来,于是盖州有了山东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三江会馆等。商贸的兴盛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津式高跷”就是清末随着京、津、唐移民传入盖州的,并与盖州本地的“辽南高跷”争芳斗艳。
盖州高跷秧歌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据《盖平县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盖州艺人在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高跷技艺,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自成一派,形成了盖州高跷秧歌。盖州高跷秧歌积极向地方戏曲借鉴学习,逐渐发展成为熔歌、舞、戏为一炉的艺术形式,深受辽南乃至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大有独压群芳之势,所以盖州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辽南高跷秧歌及东北大秧歌的发源地。如今,盖州高跷秧歌就是一朵最为亮丽的奇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天,改革的春风赋予了这株植根于黑土地的艺术之花以新的生命力,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盖州高跷秧歌走出盖州,走出辽宁,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盖州高跷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十分兴盛。民国中期为盖州高跷秧歌的鼎盛时期。建国初期更为繁荣兴旺。
盖州高跷舞词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浓郁的辽南乡土气息。表演风格上,集唱、舞、戏、杂技于一体,有完善的手势、舞步、舞蹈、鼓点等表演节目。它简单、淳朴、活泼、浪漫,也火热、奔放。在表现内容上,爱情故事、劳动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是题材,强烈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抑恶扬善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