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为何说翼城花鼓是一种舞中有唱,唱中带舞,唱舞中还夹杂着杂技的民间艺术?

  翼城花鼓是山西翼城县的一种地方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宜城花鼓存在于唐代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清代对此活动有明确记载。2006年5月20日,翼城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翼城县因此被授予“中国花鼓之乡”的美誉。

  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自古为西通陕甘、东达豫赵的咽喉要地。翼城花鼓源远流长,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落款为大唐贞观三年正月。《翼城县志》“国戚卷”载:“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可见冀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存在。由清代至今,翼城花鼓已成为百姓庆丰收、祭祖先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即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

  翼城花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传统舞蹈,它舞中有唱,唱中带舞,唱舞中又夹杂着杂技,是一种集歌、舞、技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已有了翼城花鼓。当地农民在每年春耕前会用震天的锣鼓唤醒大地,祝愿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历经千年,翼城花鼓逐渐形成了“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的艺术风格。

  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表演形式以行进表演和广场表演为主,也有舞台表演。其乐器比较简单,有花鼓、大苏锣(也叫“背花锣”或“大锣”)、呆锣(也叫“斗锣”或“引锣”)、小战鼓(俗称“救鼓子”)等。曲牌则有“五流水”、“花流水”、“五槌”等,唱腔多为当地民歌,一般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和。

  翼城花鼓世代相传,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后人了解古代翼城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是音乐学和民俗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翼城花鼓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将对进一步丰富民间舞蹈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