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鲍叔牙传说的故事有哪些

  鲍叔牙传说源远流长,以鲍山、鲍城、鲍叔牙墓、分金桥及现存石碑等历史遗存为载体。鲍叔牙,(?-公元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当年,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后来经过管仲改革,齐国越来越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知人”为世人所称道,后世说到人之相知,故多以“管鲍”誉称。鲍叔牙死后葬于鲍山,鲍山因鲍城得名。有关鲍叔牙的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流传最广的有:《分金桥的传说》、《祝酒示戒》等。其所有传说内容都是表述鲍叔牙淡看钱财、仁义忠厚、举贤荐能的贤良品德,与鲍叔牙的历史功绩、遗迹积存相映成趣,启示后人。

  鲍叔牙传说的故事有哪些?

  鲍叔牙的传说自唐延和元年(712年)起在“鲍城”(今济南王舍人地区一带)开始流传,宋曾巩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之后,与鲍叔牙有关的历史遗迹并存的民间传说在这一带源起,并流传全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以鲍城、鲍山、鲍书牙墓、分金桥等历史遗存为载体的系列民间传说,经千年演绎、流传,保留至今。鲍叔牙死后葬于鲍山,鲍山因鲍城得名,鲍城即鲍叔牙的封地。因鲍叔牙品德高尚、荐贤识才,更有“管鲍之交”世代流传,因此在鲍山周围方圆几百里,有关传说种类十余种,广为流传。

  分金桥的传说。

  王舍人庄西首有一座石桥,名叫分金桥,传说就是因为鲍叔牙和管仲做官以前联合经商,在此分盈利而得名的。鲍叔牙和管仲从小就是好朋友,年轻时两人一同学做买卖,所得盈利共同分取,但每次分利,管仲总是多要一点,对此鲍叔牙的家人忿忿不平,但鲍叔牙很不在意,常对家人说:“管仲家里穷,又有高龄老母需要他侍奉,让他多拿点也是应该的,而且我也是有意多给他点,管仲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有点过意不去,不肯再多拿,又一次分财利时,鲍叔牙执意让管仲多拿一点,但管仲坚持不再多要,僵持之下,两人想出一个好主意,原来王舍人庄(那时叫鲍城)城西有一南北小河,老百姓出城要从河底穿过,一到夏季河水上涨,百姓出行困难,二人想不如用多的财利为百姓修做小桥,桥修好了,百姓非常感谢管鲍二人的恩德,遂将此桥命名为分金桥。

  在王舍人庄对分金桥的来历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买卖,盈利后,约好在王舍人庄西首小桥见面分红利,一次鲍叔牙如约来到小桥,管仲因家中事忙还未来到,鲍叔牙在此等候,无意向桥下一望,只见一条双头小蛇向他袭来,鲍叔牙猛然间惊出一身冷汗,因为鲍城一带是个比较干旱地区,蛇很少见,更不用说双头蛇了,因为人们认为见到双头蛇不吉利,有“人见双头蛇必死”之说,鲍叔牙很讲仁义,认为我死不要紧,管仲以后必成材,不能再让管仲见到此蛇,于是忙抽出腰间宝剑向双头蛇斩去,此时只见金光一闪,小蛇被断为两截,鲍叔牙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将双头蛇掩埋,走近仔细一看,又是一惊,原来小蛇变成了两截黄金,管仲赶到,鲍叔牙认为这是天意,遂将黄金与管仲平分。后人为了褒扬鲍叔牙仁义品德,遂将此桥命名为分金桥。据说此桥现在还在,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迁,王舍人庄地基不断提高,小桥已经埋在了地下了。

  管鲍之交。

  春秋时候,有一个人叫管仲,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他知识渊博,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挣了钱分红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知道的人都说管仲自私,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我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管仲曾几次做官,但都被他所在的国君赶走了,人们都认为他无德无能,而鲍叔牙却不认为管仲无德无才,而是他没有遇到发挥才能的时机。管仲曾三次参加战争,但每次他都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人们都说管仲是胆小鬼、怕死。鲍叔牙却说:“他不是胆小怕死,是因为他家还有老母需要他去赡养,有朝一日抓住机遇,他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绩。”管仲知道这些后,十分感动,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他们俩就结成了生死之交的好朋友。

  当时,齐襄公是齐国的国王。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小白,一个叫纠,齐襄公让鲍叔牙做小白的老师,让管仲做纠的老师。齐襄公是昏君,被大臣杀了。那时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两人都想回国继承王位,公子纠怕小白回国争夺王位,就派管仲带人去到小白回国的路上去拦截小白,在路上遇到小白后,管仲就射了小白一箭,小白假装中箭死亡,令人撤退,管仲被骗后,回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认为竞争对手已死亡,就放心的延缓了回国的时间,小白与鲍叔牙却快马加鞭抢先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齐桓公。鲁国的国君庄公就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国打得大败,在齐国的压力下,鲁国杀了公子纠,跟随公子纠的大臣召忽也自杀了,于是就把管仲送回齐国,齐桓公本想让鲍叔牙当宰相并要杀管仲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建议说:“管仲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他治国的才能比我强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记恨他的一箭之仇,要重用他,请他当宰相。”齐桓公采纳鲍叔牙的建议说:“好,就让他当宰相。”

  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后,便在边远的海滨发展商贸经济,积累财富,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国强民富,并加强国防力量,培训军队的官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深入群众,了解民意,群众迫切要求的,他就想办法来满足群众的要求,群众不满意和反对的,他就改革或者不去做。他还善于衡量利弊分别轻重缓急,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使齐桓公和老百姓都满意,使齐国成了当时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国家,因为使齐桓公做了各个诸侯的霸主,成了春秋时期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由于管仲治国的功劳很大,齐桓公高兴的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死后,齐桓公让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说:“我这个人心胸狭仄,对善恶分得不清,你不把投机钻营的官吏清除出去,我恐怕难以胜任。”齐桓公为了让鲍叔牙当宰相,就把自己宠爱的三个坏官吏清除宫廷。鲍叔牙当了宰相以后,遵照管仲治理国家的经验和主张,使齐国强盛的国势又延续了一百多年。而鲍叔牙的子孙有十几代都在齐国当官,并有不少人成为当时的名大夫。当时的老百姓,由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推荐管仲做宰相,大都不赞扬管仲治国的才能,只赞扬鲍叔牙的“知人善任”,能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祝酒示戒。

  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在鲍叔牙、管仲等人辅佐帮助下,国势日益繁荣昌盛,并做了各诸侯国的霸主,因而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对此鲍叔牙经常给他提意见,劝戒他要以国事为重,不要骄傲自满。有一次齐桓公与鲍叔牙、管仲还有大夫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管仲和宁戚都赞颂桓公的伟大成就,只有鲍叔牙还没有说话,桓公就对鲍叔牙说:“你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鲍叔牙便举起酒杯祝愿到:“愿国君千万别忘了逃亡到莒国避难的时候,愿管仲千万别忘了在鲁国被囚禁和押送回齐国的时候,愿宁戚千万别忘了替人放牛的时候。”齐桓公本来想听一番颂扬他的伟大业绩的话,不料鲍叔牙却偏偏提到他当年落难的往事,不禁有些尴尬。但仔细一想,忽然明白过来,便赶紧离开座位,连连给鲍叔牙拱手施礼说:“我和仲父(管仲)宁戚绝不忘记您的这番话,经常居安思危,戒骄戒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那齐国就可以长治久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