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故事,讲述了江南地区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2006年5月20日,由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县联合申报的“梁祝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传说的版本有哪几个分类?
宁波版
宁波的梁祝传说以“爱情”和“清官”为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故事主线与主体情节与其他地区互为补充,一脉相承。粱祝传说经长期流变、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地区逐渐形成以梁山伯墓为展演场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宁波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其内涵包括:古老的梁山伯庙、梁祝墓及其承载的文化;每年两次的梁祝庙会及仪式;周期性举行的以梁祝传说信仰为内容的民间艺能表演;祈求婚姻美满的信仰者及信仰仪式等。
上虞版
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穆帝至孝武帝时代,传说的原生地在浙江上虞祝英台故里,位于上虞丰惠镇蔡岙的祝家庄,关于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城求学,途中遇梁山伯及其衍生的故事,最初就从这里传出。从祝家庄遗存斑驳不清的祠堂碑、祖堂碑依稀得知,上虞祝氏一族原籍山西太原,汉代南迁至此定居,其祖先原在虞城教授为业,生三子,移居上虞各地,蔡岙祝家庄一支系次子贵宗公之后。
杭州版
浙江杭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位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
宜兴版
从宋代开始,宜兴就不断出现关于梁祝故事的诗的系列,如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诗,首句即为“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有证据还表明梁祝化蝶情节也是在宜兴形成的,所以有关颂祝咏蝶情节的描述也很多。同时在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在不少古代游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梁祝为宜兴人的记载。
济宁版
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济宁梁祝传说应产生于尊儒重孝风气浓厚的汉代;在唐代邹县马坡(今属微山县)就建有梁祝墓及祠堂;元代时峄山上也建有梁祝祠;明代学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清康熙十一年修的《邹县旧志汇编》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志》记载: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峄山梁祝读书遗址尚存;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汝南坂
汝南县梁祝镇不同时期有诸多关于梁祝“曹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吊孝哭灵”“化蝶”等五大情节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等问世。故里遗址有梁祝墓、梁庄、祝庄、红罗山书院、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