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董永传说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董永传说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两千年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董永传说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

  江苏丹阳

  据传,董永是丹阳延陵人氏,家境贫寒,侍亲至孝,因老父亡故无棺木下葬而卖身为奴。他的孝行感动了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于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在槐荫树下与董永结为夫妇。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共同偿还了债务。不料,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后,派天兵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庭,从此,这对天上人间的爱侣被生生拆散。后来,七仙女在天上产子送达人间,董永抚养长大。子盼母心切,在望仙桥跪盼母亲,跪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母子相会。望仙桥上留下了一对深深的小膝印。

  元至顺《镇江志》记载:汉董永墓在丹阳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载:“董永字延年,润州(今镇江市)丹阳人。”明万历年间青阳腔唱本《槐荫记》载:“董永原籍为丹阳县人。”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延陵南有望仙桥(1958年区划调整后,望仙桥划至金坛市,紧邻丹阳延陵)、董永墓。汉董永佣力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缗营葬,道逢一妇,求为妻,与偕主家,织缣三百匹以偿主。一月而毕。辞永曰:“我织女,缘君至孝,帝令助君偿价。”言旋凌空去。后人名其地曰“董陂”,桥曰“望仙”。“文革”前,董永墓在丹阳境内延陵的董阁庄,董永庙在丹阳珥陵的董甲。“文革”中遭到毁坏。以《织锦记》、《槐荫记》为蓝本的黄梅戏《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地方戏、电视剧等文艺形式搬演董永传说,使董永传说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丹阳延陵镇出镇往南约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和他的儿子先后在这里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归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石板上原来还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儿子跪盼母亲时留下的。而附近还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桥,则被称为“小望仙桥”。在1333年完稿的《至顺镇江志》上,就有这座桥的记载: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在桥墩南侧临水处还保留着一块《重修望仙桥记》的石碑,上面记载重修时间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据桥墩下另一块石碑及望仙桥三字旁边的年月记录,这座桥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过两次。桥两端有一些民居,这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桥村。在望仙桥村的西面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名叫董溪村,据说村上并没有姓董的人家,但却是传说中董永的故里。

  据说董溪村一带原来还有董永墓、董永庙,但都因年代久远,湮没了。这在《至顺镇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证。这部志书在卷十二“古迹”中就记有“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由延陵镇向西北方向走,穿过丹徒的上会镇,便是丹徒的上党镇。上党镇有个槐荫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现神奇的老槐树而改名),便是传说中董永卖身帮工并与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传说中董永帮工的主人傅员外,便是他们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阳家中将父亲安葬后,便来到傅员外家上工。他还没有走到槐荫村,经过一个名叫蓬莱村的地方时,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莱常指为仙境,此处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莱村已经变化成为两个相邻的村落,一个叫蓬桥,一个叫莱村,都在上党镇境内。在槐荫村里还有仙女桥、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树等相关传说中的遗迹。另外还有为纪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发修建的槐荫庙、七仙女塑像等。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时候,董永传说就在镇江这一带落户了。

  江苏金坛

  江苏省金坛直溪镇境内有董永村(原名“董里”),光绪《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在当地与该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多处(件)。直溪镇的董永村有董永庙,庙内墙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村东头的方形跨河石桥名“望仙桥”,传说系因董永偕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距当地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当年董永卖身还债之处。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最早赞颂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茅山或在此寄居。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当地不同版本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多达数十种,且在不同程度上各有演绎发挥。

  山东博兴

  山东董永传说主要流传在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