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蒙古各部的服饰有什么特色

  地域和民族给了蒙古人智慧,创造出这绚丽多姿的袍饰。就像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一样,蒙古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已成为了蒙古族的象征。蒙古袍出现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豁达,有悠扬的长调和优美的舞姿。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人穿戴传统服饰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即便在牧区,人们也是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过节、举办婚事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人们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蒙古族服饰按部族可分为科尔沁蒙古服饰,察哈尔蒙古服饰,巴尔虎蒙古服饰,喀尔喀蒙古服饰,布里亚特蒙古服饰,鄂尔多斯蒙古服饰,土尔扈特蒙古服饰,阿拉善蒙古族服饰,乌拉特蒙古族服饰,和硕特蒙古服饰。

  蒙古各部的服饰有什么特色?

  科尔沁蒙古服饰。

  因为这部分蒙古部族与满族比邻而居,所以其装饰风格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头饰为珊瑚珠串头围带插各式簪钗,袍服制作亦吸收满式风格,并注重绣花、贴花、盘花等工艺运用。

  察哈尔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因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各旗服饰亦有差异,妇女头饰风格清逸秀丽,讲究后帘及颊侧装饰。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和风格,多采用元代皇宫的颜色,服装的领口、大襟不锈花,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和开衩衣边用绸布进行镶边,体现了察哈尔蒙古族服饰华丽多彩的宫廷韵味。

  巴尔虎蒙古服饰。

  因为这个部落地处呼伦贝尔草原深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蒙古人的原始装饰风格,头饰造型独特且大量用银,袍服肩部及腰下叠大宽褶,为其特色。

  从整体风格上看,巴尔虎蒙古族服饰较多保留了古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族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主要穿以蓝、淡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喀尔喀蒙古服饰。

  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而已婚女子则穿对襟坎肩。喀尔喀蒙古族妇女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显现出壮观大气的特征。喀尔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头巾缠头的习俗。帽子不仅是一种御寒和装饰用品,而且用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喀尔喀蒙古族人的男袍比较肥大,可以显示男子的雄健与豪放;女袍相对紧身合体,可以展示妇女的苗条或健美。

  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

  此部落妇女头戴尖顶红缨帽,着灯笼式装袖,以库锦或绦子为装饰的袖箍和腰围分割装饰的袍服,并饰以辫套发饰为美,而独具特色。布里亚特蒙古族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历来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长袍、靴子的服饰风格。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风格,又受到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的影响。男子冬季戴红缨角帽,帽边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獭皮等贵重皮毛,身着羊皮长袍扎彩绸腰带,脚穿自制布里亚特式厚毡高腰蒙古靴。春秋两季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男子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单皮靴,身披宽大的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均不系腰带。冬季女性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鄂尔多斯蒙古服饰。

  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遗物:红缎暗团花马蹄袖女袍、黑镶库锦边长坎肩。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称头饰为“陶勒甘久甘”,汉语意思为头带,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制成,价格相当昂贵。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衩,大襟右边系扣,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长袍较肥大。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比较紧身。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土尔扈特蒙古服饰。

  此蒙古部康熙年始居住于内蒙古草原西部。妇女服饰风格独特,女袍领口下为小对襟,右拐直角,并在右裉系扣,腰部有刺绣和抽褶等装饰。

  阿拉善蒙古族服饰。

  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男女的装束打扮有其独特之处。男子身着左右下摆开岔的蒙古袍,腰间束绸带,外套坎肩,腰带前系一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等珍贵品,手指上戴金、银、铜制戒指,年岁大的脖子戴一串经珠。妇女的打扮既华丽又整洁。她们身着不开岔的蒙古袍,已婚妇女上套开襟坎肩,未婚妇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带。妇女的头饰很有讲究:头蓄两条长发辫,装入发套,分垂两侧,从坎肩的袖轮里塞进,把下面露出来,耳悬金银环,手戴银镯子,指上戴金银戒指。

  乌拉特蒙古族服饰。

  “乌拉特”在蒙古语中是“能工巧匠”的意思。早在明朝末年,乌拉特部落就以的服饰制作技术享誉草原,形成了乌拉特服饰的男装雍容华贵、女装典雅细腻的特点。男子服装以礼帽、长袍、马靴为主,妇女则以头巾、长袍、马靴为主。乌拉特服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区传统服饰的可取之处,其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类似阿巴嘎苏尼特和察哈尔服饰。在牧区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较多,逢年过节、举办那达慕盛会时,人们则普遍穿戴华美的传统服饰。

  和硕特蒙古服饰。

  和硕特男子服饰以蓝、黑、中灰色为主色调,面料多为布帛、绸缎,样式冬夏变化不大。袍子左右开祈滚本色边,参加重要礼仪时必须袍外穿坎肩(坎肩属于礼仪服饰)。坎肩多以金黄、紫、青色绸缎为面料,有对襟、琵笆襟两种,琵笆襟坎肩一般滚黄、白色库锦宽边。系橘黄、浅绿色腰带。穿套裤,缠腿带。

  和硕特女子服饰以蓝、绿、紫色为主色调,比较素淡、庄重、华美。面料多为布帛、绸缎、织锦缎,样式冬夏一样。袍子不开祈,颜色单一。坎肩多以本色花绸缎为面料,采用橘黄、土黄、白色库锦滚一厘米窄边。系粉色或粉红色腰带,姑娘不扎腰带。冠饰(头饰)比较简便,由一对发套(110厘米),一对大珊瑚珠子(好力宝,头顶连接发套的装饰),一个金或银钗,一块镶有9个珠宝装饰的吉祥图案座(达如拉嘎,压头发的顶饰)等组成。发套是用青色绸缎或大绒缝制而成,把发辫装进发套,然后把发套的上口在头顶处,用一对大珊瑚珠子连起来,再用金银钗串好。用吉祥图案座固定在颅门部,顺着两鬓垂下来在腋下串进坎肩,在坎肩下摆处露出发套装饰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