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服饰的形成受到民族渊源、宗教、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看到的这么独特的土族服饰文化艺术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土族人有自己的文字、饮食和服饰,土族服饰的特点是,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的衣服,都系腰带(土族人称腰带为普斯尔)。妇女穿七彩袖衫,鞋一般是黑白相间的云子鞋和长筒靴,在服装制作上与土族独有的盘绣、刺绣结合。土族服饰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是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信息的体现,更是年龄、性别、婚姻的标志。其中,服装的搭配包括头饰与发饰、上下装、实用配饰及盛装配饰等。
土族服饰有什么服饰搭配?
一、头饰与发饰
1.头饰
在土族女子传统头饰中,较有特色的当属“那仁扭达”和“托欢扭达”两类。那仁扭达俗称三叉头,在中国青海省境内的互助县使用较为普遍,尤以那仁沟地区较盛。该头饰因上插有三个箭叉造型而得名三叉头,其面料较长,约1.35m,通体为大红色。面料对折后,上缀圆柱形的空心铜管,铜管长约0.7m,铜管的空心圆口内插有红色穗饰和由三个箭叉所组成的箭头,箭头底部由刺绣长织带和正面满缀珍珠、口缘满缀贝齿的小圆盘作为装饰。
托欢扭达俗称“干粮头“,以互助县托欢地区的女子干粮头造型较具代表性。该头饰因其外形轮廓酷似圆形的干粮饼子,故而得名。干粮头造型的主体为直径25cm左右的圆台状面料,圆布中心补绣日月纹于一个三角形的适合图形之中,圆布四周坠饰双层15cm左右的彩穗,穗头处用小颗粒的珍珠和齿贝等天然水生饰物作为缀饰。一方面可以增强层次美感,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珍珠和齿贝自身的重力来塑造彩穗穗线的悬垂度,可谓一举两得。
2.发饰
凤凰头是土族女子传统发饰造型的典型形象,以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的三川、勺哇两地较盛。凤凰头的成型大致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
1、平分刘海并缠为盘状后,把左右两个发环合成一个刘海辫;
2、以花鸟纹装饰的圆盘状银“章卡”与头后面中上端的头发固定;
3、将刘海辫绕至头后,形成发圈,并与章卡进行固定;
4、在发圈上由前向后缠绕“勒谢”,即绿色的发带。经过数道缠绕后,将发带的两头固定于额头两端;
5、在前四步完成的基础上,将凤凰头造型较为主要的装饰物,即由九枚铜泡嵌合而成的“谢豆”系于发圈之上。
6、最后,取两枚雕花的铜发簪,以十字交叉的形式插于头顶。至此,土族传统凤凰头造型塑造完备,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仿生凤凰形象由此形成。
二、上下装
1.羊毛毪子
由于青海、甘肃等土族聚居地的早晚温差十分明显,且土族自古便是游牧民族,因而外衣多以羊毛为服装材料。羊毛的颜色以黑、白为主,在经历了洗、晾、散、捻、蒸和搓等工序之后,羊毛线已然成为集美观和保暖为一身的优良服用纤维。以羊毛毪子制成的服装有褂和衫两类,褂子多为青壮年男性穿着,而大衫的穿着对象主要为女性和中老年男性。
2.多片领子
多片领子主要流行于青海互助县,男士短褂和女士长衫的衣领一般由3-4个领片交替排列而成,领座的高度十分夸张,均在10cm左右,且均有不同的绣花装饰。由于衣领的层次感丰富,因而往往会使人产生同时穿着了许多件衣服的错觉。同时,立体的领型与平整的衣身也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反差。
3.五彩袖子
五彩袖子又称“彩虹袖”、“阿拉肖梢”或“花袖子”,与正常服装衣袖组合关系不同,土族五彩袖是独立于衣身之外的,其形式类似于现今常见的功能型服用品——套袖,但套袖在人体上的起点一般位于肘部,而五彩袖的起点则位于肩部。该袖以三原色、紫色和绿色的条状布条纵向拼接而成。袖子的两头收窄,袖身宽大,故总体袖型呈灯笼袖或紧口袖的形态。
4.裤装
土族传统裤装中,以穿着大裆裤较为普遍。该裤由腰头和六个裤片缝合而成。裤片主体是两个对称式的H形裤筒,其余四个裤片分别是前后对称的两个直角大裆片和两个钝角小裆衩。从尺寸上来说,大裆裤的裆长、裤长和腰头三个部位的尺寸一般分别在50cm、100cm和100cm左右。
此外,白腰黑筒裤是土族中老年男裤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因以白色面料为腰头,下接黑色面料的“H型”吊裆阔腿长裤而得名。
5.鞋子
双楞子鞋是土族的传统男鞋式样,鞋楦由四块棉布纳成,鞋面素底彩绣“8”字纹或卷云纹,鞋尖处缝合一条2cm左右的条状鞋梁,使得鞋头处产生两条楞痕,双楞子鞋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的土族女鞋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多为小脚鞋。小脚女鞋称为翘尖绣花鞋,依据不同的缠足尺寸,有金莲、银莲等分类,其鞋长一般在13-16cm不等。翘尖绣鞋较有特色之处在于其上扬的鞋尖,富有立体感的尖角与平整的鞋面形成了形态对比,尖角中间的缝合线上还拼缝彩色的短穗头,走路时穗头前后摇动,同样活跃了鞋子的形态。
三、实用型配饰
1.男子配饰
与土族女子配饰相比,男子配饰的品类较少,且单纯具有装饰作用而不具备实用功能的男子配饰几乎不存在,较为典型的土族男装配饰品当属“围肚”。围肚即为缠腰布,其造型特点为长35cm左右、宽20cm左右的梯形外轮廓,梯形之内由一条分割线将整个围肚划分成围肚头和围肚身两个部分。从装饰纹样上来看,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纹样和山水纹样进行彩绣,并以几何形纹样作为边饰,人物纹样则不多见。
围肚在男装中一般位于大襟靠近腰节线的位置上,既富装饰美感,又可起到固定衣装的作用。有的围肚上还常常贴缝明口袋来满足人们装物的需要,可谓一举三得。此外,围肚也是土族未婚女子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意的首选物品,一件精美的围肚作品,往往见证了一段美满的姻缘,较富浪漫色彩。
2.女子配饰
土族女服上独特的配饰众多,而兼具实用功能的生活化服饰品主要有“针扎”与“荷包”两种。
(1)针扎
针扎即戴在身上的针线包,广见于青海和甘肃各土族聚居区。传统针扎的制作先以“8”字和八边等造型的硬纸板为基底,然后将绸布浆于纸上作为针扎的外壳,为了增加纸和布之间的贴合度,必要时可施针加以固定。依据不同针扎造型的外边缘线进行对称式缝合,仅留顶部的缺口作为内瓤,瓤口处内衬棉里,其制作方法类似于现代服装上的插袋工艺。经过上述工序后,一个传统针扎的造型便塑造完成,接下来还要进行动植物纹样的彩绣作为装饰,最后在外边缘以“狗牙花”等几何纹样对刺绣的主体物进行陪衬。针扎多成对坠饰于大襟的最后一个盘扣之上,下垂彩穗。妇女绣活时拿放方便,得心应手。
(2)荷包
女子自古爱香,土族女服上荷包配饰的实用性便体现在覆盖体味并增加体香上。同时,荷包也较具装饰性,其面料色彩各异,并无定制,造型多以花果和动物的形象为题材,内部填充植物香料,边缘缀饰穗线。佩戴时往往成串挂坠于服装的腋下位置,香气沁人心脾。
(3)男女共同配件
钱袋是过去土族男女服饰上的共用配饰品,如今主要见于女装中,俗称钱褡裢。男士褡裢的长度在50cm左右,宽度在15cm上下,袋口长15cm左右,正面以刺绣装饰。女士褡裢的尺寸明显小于男士,一般由三片白布拼接而成,正背面均以刺绣饰之。褡裢底部的两端和正中坠挂丝线,小巧玲珑。
钱袋多系于腰上,因此也成为腰饰的一部分。取放钱物时十分便捷,得心应手。如今,在经历了长期的服饰变迁之后,钱袋在女装中依然传承沿用到当下,而男装中已不多见。
四、盛装配饰
1.礼帽
土族女子在重大节庆和仪式上有戴礼帽、耳坠和颈挂大项圈的习俗。礼帽的面料通体为深灰色或黑色,在宽大的帽檐处系上各色的帽花,其围度在180度至360度之间,故而又将该帽饰称为插花礼帽。
2.耳坠
土族成年女性,无论婚前婚后,皆喜戴耳饰,尤以银耳坠较为多见。耳坠由上下两层构成了梯形的外观,在上层的小坠片和下层大坠片中间用镂空的银穗相连,大面积的银穗饰于下层大坠片的底部。盛装时佩戴的耳坠,其上下层银穗的条数讲究上七下九,大小坠片上均雕有吉祥图案,富家女子所戴的耳坠还在没有雕花的空白处镶嵌有宝石和珊瑚等珍贵的装点物,色彩和光泽眩目夺人。
3.项圈
土族大项圈的直径不小于肩宽,被称为“索儿项圈”。它以青海和甘肃地区特有的千茜笈草扎制而成,并且在表面用红布通体缠绕,最后将28片从海贝壳和海螺壳上剥离下来的五彩亮片嵌饰一周于红布之上,因观察角度不同,亮片的色彩不断变化,十分耀眼。因生态环境的变化,千茜笈草在土族各聚居地已不多见,因而索儿项圈的佩戴已不及旧时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