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襄武秧歌开始流行于什么时期

  襄武秧歌又称襄垣秧歌,武乡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襄垣、武乡、沁县、屯留及晋东南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清末开始流行。在发展中,受梆子剧种影响,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行当比较齐全。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抗日战争时期,成立“襄垣县农村剧团”,曾演出《换脑筋》《送夫上前线》等新戏。

  襄武秧歌开始流行于什么时期?

  襄武秧歌的起源没有文字记载。据相传唱词考证,约于明末清初由夯歌演变而成。清咸丰年间(1931~1861),艺人田维等组织自乐班、同乐会等半职业秧歌班社,将《刘芳舍子》《小姑不贤》《摘豆角》《闹洞房》等目搬上舞台,成为地方戏曲剧种。

  光绪十五年(1889年),襄垣县上良村艺人王福锁集合了襄垣西营、城底、上良、下良、白杨岭、韩唐、店上、源头、果沟和武乡上合、下合、北漳、监漳、陌峪等18个村的自乐班,组成第一个秧歌职业班社,称为“十八村秧歌班”,排演大型蟒靠戏《河灯会》、《富贵图》等,于是出现了在同一出大戏中“官唱梆子,民唱秧歌;花脸(不包括小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的秧歌与上党梆子交错演唱的形式。

  民国初班社林立,秧歌大兴。较有名的班社是襄垣县公款局出钱,豪绅经营的官秧歌改良班、天义班、三元班、天成班、富乐意、悦意班和武乡的鸣凤班、鸣胜班、永乐义、庆荣班、元落义及屯留的安乐现、长子的安乐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