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太原秧歌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哪些阶段

  太原秧歌是流行于太原市南北郊(老太原县、阳曲县)农村的一种民间戏曲。当地人称“社儿”,祁县太谷一带的群众叫“上路秧歌”。过去一度曾把太原秧歌和祁太秧歌,统称为晋中秧歌,终因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两地艺人各自不同的艺术创造,逐渐演变成了两个各有千秋的姊妹艺术品种,流传至今。太原秧歌的形成和发展是从田头地畔的民歌小唱发展到清朝中期变为载歌载舞的“地秧歌”并被搬上舞台,再由演小戏发展到演整本大戏。

  太原秧歌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哪些阶段?

  一、田头地畔的民歌小唱发展到载歌载舞的“地秧歌”,这是太原秧歌的早期阶段,其内容和形式都很简单,除抒情歌曲外,还有第三人称的叙事歌舞。在这个阶段,是由男青年亮喉歌唱或男扮女装进行表演。表演时只有简单的锣鼓作伴,每到节日,或用于祭祀,或相互邀请联欢,不要任何代价。这一阶段的节目保留下来的有《捣米》《打铁》《四女采茶》《五更怨》《放风筝》《打花鼓》《游社社》《看画画》《观牡丹》《珍珠倒卷帘》等。这些节目可能是明末和清初的产物。

  二、大约在清朝中期,由载歌载舞的“地秧歌”搬上舞台。这时上演的剧目有《收草帽》《卖花》《缝袍子》《小卖菜》《三戏妻》《捣银器》等。这些剧目虽然情节简单,但已有了生、旦、丑、末等行当。当时还没有女演员登台,女角色仍由男演员扮演。“地秧歌”搬上舞台后,服装道具、表演艺术、音乐伴奏,都要求得到相应的提高,因而出现了摊钱请师傅,集资买衣箱等现象。有的地方建立了班社,但其演出活动,基本上还是季节性的,逢年过节才进行。

  三、从演小戏到演整本大戏。清末至民国时期,太原秧歌受梆子戏影响,大胆地编演和移植了一批整本大戏,原中路梆子老艺人潘牛石(南郊王郭村人)年老回家当了秧歌班的教师,他和艺人英圪垯等根据小说《金瓶梅》《水浒传》编出了整本大戏《武大郎之死》《翠屏山》等。另外还从晋剧中移植了《打渔杀家》《卖画招亲》《伍子胥过江》《孙二娘开店》《杀楼》《日月图》等。郜村的老艺人王宪章和在乡知识分子郝影月,根据小说传记又编出了反霸除奸的连本大戏《彩云球》《青山英烈》等。由于剧目的增多,表演艺术的不断提高,逐步出现了一些卖台口的半职业化的班社组织,本市郊区先后成立的50多个班社中,经常在外地演出的半职业化班子达20多个,他们不仅在本区卖台口,而且还远涉阳曲、寿阳、古交、静乐、兴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