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秧歌起源于后唐宫廷,在清朝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诞生于民歌与元杂剧的“嫁接”,主要流行于陕西韩城及周边地区。韩城秧歌“说、唱、表”兼而有之,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艺术形式,不少音乐工作者用它的曲调改编的歌曲。其经典剧目主要有《自本熬活》《游九洲》《十月怀胎》等。
韩城秧歌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渊源背景
关于韩城秧歌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如秧歌《彩楼配》中之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此说乃民间传闻,史无可考;另一说源于清代著名文士吴锡麟的《新年杂咏》,其中说,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再一说源于宋元杂剧。从音乐发展、表演程序的角度考察,韩城秧歌明显受到宋元杂剧的影响,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
发展情况
韩城秧歌在清朝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光绪二年(1876年),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在皇宫中设有“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接待清廷派来的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历时10天,共150位艺人登台表演,展示了韩城秧歌的迷人魅力和精美艺术。这两次演出,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
民国时期,韩城秧歌达到全盛时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名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筑台对唱秧歌,难分高下。于是,又各邀请全县各地的名艺人出台助阵,一时红角云集,方园百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直唱到收麦前,才算停住。民谣说的:“建德、天宝齐名列,丈八元漂亮白如雪”正是指这次对唱的盛况。
解放后,文化工作者对韩城秧歌搜集整理和探求发展的工作从未间断。1953年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发表了聿尹收集的韩城秧歌《十想》。1957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徐谦夫一行,收集整理了韩城秧歌93个唱词(本)。1957年3月,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艺人卫百福、牛用堂、王彦明合演了韩城秧歌剧《上楼台》。
1962年,陕西省艺术馆又派刘均平、许友夫、窦伯超对韩城秧歌的唱腔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陕西省歌舞团在全国歌舞观摩演出晚会上,演出了创作的韩城秧歌《背矿员》,使乡土艺术一步步迈进正统艺术的殿堂。1979年,创作演出大型舞蹈《丰收乐》,参加陕西省第三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81年,陕西省文化厅雷达,刘均平,县文化馆屈海浪对韩城秧歌重新作了录音、记谱、整理,编印了《关中民歌--韩城秧歌》。1985年3月8日,“韩城秧歌协会”成立,为培养壮大创作、演唱、研究队伍奠定了基础。
2011年,韩城秧歌研讨会举办,邀请省内外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界专家齐聚韩城,共商韩城秧歌发展大计,同年召开了韩城秧歌歌词创作座谈会。2012年,由韩城市政协与市文化馆共同编辑整理的《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对韩城秧歌进行了介绍。2013年,编辑整理了《韩城秧歌集锦》一书,制作《韩城秧歌创作歌曲》碟片。同年,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韩城市首届韩城秧歌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