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秧歌的表演程式由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组成。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类似元杂剧。其演唱部分的“正曲”,类似宋、元杂剧的“正剧”,而丑角的说唱部分,则更像宋、元杂剧的“散段”。韩城秧歌《上楼台》中的曲牌缀唱,很像《董西厢诸宫调》中的套曲连唱。就连称谓,男角称为“丑角”,旦角成为“包头”,也和元杂剧类似。韩城秧歌的大多数曲目是歌舞类的曲艺演唱,但部分曲目表露了由叙事体向代言体的过渡痕迹。
韩城秧歌有怎样的表演特征?
韩城秧歌的开场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丑角登台“拜场”,即唱一支“四六曲”表示自谦;“拜场”过后是说表,即丑角说表段子,或传统段子,或即兴创作;“说表”下来是“请场”,即丑角请包头上场,包头唱“开门调”亮相;下来是“数花”,即丑角说表段子数说(褒贬)包头;“数花”下来是“推接”,即由丑角唱“四六曲”表示推让,包头唱“四六开门曲”表示承接。至此,开场部分结束。
正曲是一出秧歌的核心部分,一般由丑角、包头用套曲联唱的形式,表演一段简单的剧情。一出秧歌的思想内容和演唱特色主要在正曲中体现。退场是一出秧歌的结束部分,由包头与丑角唱“四六曲”以示自谦。如:“一把扇子七根柴,鹤子翻身滚下来,咱二人不是捆柴的手,后场请出行家来。”这一组艺人下场,下一组艺人登台。
韩城秧歌的包头(旦角)以娇、巧、俏、媚为特点,动作柔媚,婀娜多姿;丑角则以刚健悍勇见长,跺脚蹬腿,步态萧洒。二人刚柔兼济,对比强烈。其舞蹈图案,多是从原地的“拉锯式”迈向“月亮牙”,“剪子关”推向“驴赶场”、“鹑鸽踅窝”,最后进入“云遮月”、“满天星”等。变化丰富,层次清晰,热烈而不紊乱,细腻而不平寂,与秧歌调的配合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