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海阳大秧歌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改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海阳大秧歌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几十年来,海阳秧歌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赋予了新的活力。早在1958年,文艺工作者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推旧出新,把这一民间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并搬上文艺舞台。于1959年拍成电影,从此海阳秧歌跃居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称全国。海阳秧歌的著称,不仅为这一艺术形式带来复兴的新阶段,而且为舞蹈工作者打开了搜索民间舞蹈艺术宝库的大门。中央、省、地市舞蹈工作者,在学习掌握海阳秧歌丰富的舞蹈语汇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前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这一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舞蹈。

  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独特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

  2018年1月,由海阳籍导演,李京刚参与制作的院线电影《要活着去天堂》在海阳的琵琶岛影视基地正式开机,电影将在海阳全程拍摄,届时海阳大秧歌将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