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济阳鼓子秧歌有哪些艺术流派

  济阳鼓子秧歌是一种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因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每逢过年过节,在鼓子秧歌的兴盛地,村村都搞自编动作,自创套路的鼓子秧歌,为的是再串村表演时给对方村庄一个惊喜,以“奇”和“新”显示本村的高妙指出,由于各村的思路不同,习惯有别,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没有正式表演之前,村村互相保密,庄庄互补外传,因此就形成了套路、跳法及风格的多样化,归纳起来大致分为旧派,也称“慢板”鼓子秧歌,新派,也称“快板”鼓子秧歌及“小伞派”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有哪些艺术流派?

  一、旧派,也称“慢板”鼓子秧歌。

  以仁风镇的流河村和王家村的秧歌为代表,旧派鼓子秧歌的特点是:节奏较慢、动作舒展飘逸,刚柔相济,大鼓大锣伴奏,气势雄浑磅礴,十分耐听耐看,这一派最见功夫,大有讲究。颇有看头的是“头伞”,头伞为老者扮相,穿这大褂,胡须飘胸,一手握伞,一手持巾,神态慈善安详,表演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洒脱老练,头伞的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指挥,表演中的一着一式,都是左右鼓子秧歌队全场的信号,头伞向哪里指,队伍就向哪里调,全场变化,出场收场,节奏快慢,全都操在他的手中,头伞可以说就是全场的灵魂,旧派鼓子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增添了女角,上场表演,女角称作“花”,打扮穿戴色彩鲜艳的服饰,一般踩高跷上场,跳跳扭扭,是场面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跃。“花”扭全场宛如彩蝶飞舞十分优美醒目,招人喜欢。这也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一大特点。另外由男性青壮年扮演的“花伞”角色也很有特点。“花伞”角色头裹毛巾,额戴头镜或英雄缨,一身短打装扮,英姿勃发,潇洒精干。表演起来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时而围绕踩高跷的“花”角表演各种舞姿,呈现多种技巧,一示传情表意,友好嬉戏。平添了几分纯真的生活情趣。

  二、新派,也称“快板”鼓子秧歌。

  此派以仁风镇司家坊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节奏欢快热烈,舞步矫健潇洒,角色若以所持道具来分则“伞”“鼓”“棒”“花”一应俱全,“伞”由“黑伞”和“花伞”之分,“黑伞”角色在舞蹈的扮相及作用与旧派即“慢板”鼓子秧歌的“头伞”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黑伞”角色肩不扛伞,而是腰系一只小鞋,鞋中放一酒盅,将伞把插入酒盅内。表演时,左手握伞时,舞蹈中巧用腕力使伞尽情旋转舞动,右手则持一系有若干小铃铛的牛骨,随着舞步与队形的变换,牛骨铃铛响动,在铿锵锣鼓中呈现别样的伴奏声,虽然这些道具中的小鞋、牛骨和酒盅之类有何原始意义,还不得祥知,但至少能说明鼓子秧歌的道具是就地取材这一特点,“新派”鼓子秧歌中的“花伞”角色不踩高跷,而是跑地场。表演时,手拿花扇和花巾伴舞步变化不断作出轻盈的动作,“棒”是新派鼓子秧歌中最具特色的道具,扮演者均为青少年,表演时,双手持棒有节奏的不断敲击,清脆的棒击声有机和谐的穿插在锣鼓点的空拍中,“棒”角还要做些单独的表演,届时,其他演员分圆场助阵,“棒”角则表演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如来几个“跟头”,“旋子”什么的。很能扣人心弦,耐人回味。

  以上两种是济阳鼓子秧歌的两个主要流派,其表演套路各有千秋,旧派即“慢板”的表演套路有“迷魂阵”“井字巷”“十字坡”“车撑”“里四外八”等。新派即“快板”的表演套路有“十字街”“阴阳转”“葫芦镇”“石榴花”“全花”“金棒槌”等。另外,新旧两派共有的套路有“花辫子”“十字街”等。

  三、“小伞派”鼓子秧歌。

  它以作为道具的小伞命名。“小伞派”主要以曲堤镇金李村和垛石镇大庙里村的秧歌为代表,这一派的特点是以小伞领舞,多以两队或四队出场,舞蹈动作多,场面变化快,演员扮相借鉴吸取了传统戏曲的人物扮相,脸谱形形色色,服饰五花八门,幽默诙谐。表演时,多有滑稽可笑的动作,观众往往被逗得捧腹大笑,欢快活泼,滑稽幽默,是小伞派与新、旧两派鼓子秧歌的显著区别。

  济阳鼓子秧歌的三大流派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三派鼓子秧歌的表演中都有“丑角”,尤其是正月十五日的相互调演,丑角更是必不可少,其二是舞蹈伴奏都以大鼓、大镲、大钹、手锣为主。大鼓是伴奏的主导,鼓是牛皮鼓,重锤敲击,声音浑厚雄壮。锣则为低音锣和高音锣相互搭配,铜音错落有致,锣鼓齐鸣,震天动地。远隔十里八里也可细闻其声,想见其景。济阳鼓子秧歌无论哪一派,也无论是庆丰收、过新年还是闹元宵,那铿锵有力的锣鼓,那粗犷豪放的舞姿,都把鲁西北农家纯朴的民俗民风,平原儿女憨厚热烈的激情展现的酣畅淋漓,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