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定州秧歌戏有什么艺术特点

  定州秧歌戏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

  定州秧歌戏有什么艺术特点?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大秧歌的艺术特点多是一生一旦为主的生活小戏。念白生活化,以方言为主,有时根据戏的需要也用些韵白。演出时以唱见长,善于叙事。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听来亲切感人。唱词的结构也很自由,不受七、十字句的限制,有的少到三、五字,有的多达二三十字,而且多用衬字,但都押韵脚;还有时为了强调某一情节或某种情绪用“叠句”的唱法反复,故又有“九番秧歌”之说。大秧歌的伴奏,解放前没有弦乐,只有打击乐,即板鼓、大锣、水镲、手锣。开始六锣,上句唱完两锣,秧歌戏下句唱完用六锣,故又称“大锣腔”。大锣腔没有固定的调高,演员根据自己嗓子的高低自由演唱。

  定州秧歌戏内容上善于表演反映农民生活的家庭戏;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诗般的句式结构。传统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从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与女性音色靠近。传统的演唱没有固定调高,演员可以据个人嗓音随意起调门。对唱时,几个人可以唱不同的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固定为D调,女腔还用本嗓,但男腔出现了部分假声的情况。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较多,颤音极富特色。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如哟、噢、哎、我那、本是、那个、再不然、你来看等,在唱段中随处可见。

  1952年,第一次给秧歌配上弦乐。开始时试用一把京胡和一把二胡伴奏,1954年将京胡改为板胡,后来又先后加上了低音胡、秦琴、笛子、笙、三弦、大提。大秧歌的演员行当,也如其它大戏,有青衣、老生、老旦、小生、小丑等。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基本曲调由尾腔不同的上下两句构成。传统的板式有起腔、慢板、流水、垛板、快板,板上起唱。解放后又创造了寸板、散板,同时还吸收了(河西调)(丝弦)、(混芽儿)(丝弦)、(莲花落)等其它剧种的曲调以及(走四方)(民歌)等传统民间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