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蔚县秧歌有什么文化特征

  蔚县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耍笑戏跟唱工戏。蔚县现有的秧歌剧目约有200多出,其中有以唱“训调”为主的秧歌剧目,也有以唱“梆子”为主的梆子戏。像《打饼》(演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捉虎》(演靳德山夫妇捉虎,小丑小旦戏)等,鲜见于其他剧种。蔚县秧歌的乐队中有板胡、笛、三弦等。武乐有板鼓、大提锣、铙钹、小锣等。蔚县秧歌的行当,初期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后受梆子戏影响,行当逐渐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小生)、旦(又分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等行。各行当的唱腔,小生与旦脚可唱【训调】,红唱【训调】较少,黑则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

  蔚县秧歌有什么文化特征?

  演出形式

  蔚县秧歌的出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耍笑戏。语言生动活泼(系当地方言),诙谐幽默,如《武大郎卖饼》等。另一种则是唱工戏。有些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被吸收进来之后,艺人们对剧本各方面进行了加工,改成了唱工戏。有些唱工戏没有道白,甚至连三五字的“叫板”也用唱腔来代替,如《伍子胥过江》等。

  脚色行当

  蔚县秧歌的脚色行当,早期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梆子戏出现后行当逐渐齐全了,分红(老生、须生)、黑(大花脸、二花脸)、生(文武小生)、旦(青衣、小旦、刀马旦、破脸旦)、丑。其表演是在当地民间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人们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多属载歌载舞形式,如《王小赶脚》《借冠子》《瞎子观灯》等。它的一般舞台表演动作,尤其是台步,不以平稳为佳,而以两手上下相扣,两臂随着节奏略做前后左右移动,加上打击乐的有机配合,走起来一扭一捏、一起一伏,别有风格,如传统戏《借冠子》等。艺人们擅长跷子功,走花梆子精熟,如“宝子”徐永泉的表演。有的艺人武功过硬,如“鹞子生”徐才在《翠屏山》中的表演。

  唱腔风格

  很早以前,大约从清朝咸丰、同治以来,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板眼和唱腔的程式。它基本上属于北方梆子腔的声腔系统,既具有河北梆子的高亢,又兼备晋剧行腔运调的流畅,但又与这两大梆子迥然有别,在激越中见悠扬,于嘹亮中寄细腻,具备着一种特别的韵味风格。

  蔚县秧歌的唱腔板式,有尖板、导板、头性、二性、三性、拖腔、滚白,八嘹子、训调等等。头性音色清越,声调嘹亮,一板三眼,旋律悠扬,感情细腻,富有开阔的田园风味,长于抒情。二性快慢适中,高低相错,一板一眼,适宜于述叙。三性有板无眼,行起腔来,欢畅明快,听起来非常活泼。滚白、八嘹子用于哀伤和恸楚,拖腔可把气愤的感情推向高潮。由于蔚县秧歌的唱腔板式丰富多采,变化灵活,喜怒哀乐之情,寄于音中,溢于声外,表现力相当强,有“看戏动心,听唱落泪”之说。

  音乐特色

  蔚县秧歌在音乐上也是独树一帜。它的曲牌有六十多套,不同的曲牌,烘托不同的气氛,刻划不同的动作。在曲牌上还讲究联缀配套,把许多曲牌有机地组成引子、过曲和尾声,用来表现场上人物复杂动作中披露出来的不同的细腻感情。文场以笛子、板胡、二胡、三弦为主;武场有锣、鼓、单皮、梆、板等。锣鼓点就有八十余种,而且各有讲究。音乐上最突出的个性,与其它梆子腔不大相同的,它不是以板胡为主,而是用曲笛主奏。笛音宽阔悠远,加以笛膜故意贴得稍松,吹奏时频频运用花腔,出来一种颤而华美的底音。过去在农村野台上演出,顺风十里地,就能听清楚这悠扬的笛音。

  代表剧目

  在长期舞台实践中,蔚县秧歌积累了两百多种演出剧目,《回龙阁》《打瓦罐》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同时还有《花亭会》《九件衣》《翠屏山》等代表剧目。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有《向阳庄》《十五元》《王二小接闺女》等30多个。其中《花亭会》《花伞》《王二小接闺女》被河北电台录音,在全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