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秧歌的保留延续,对研究中国戏曲尤其是梆子系剧种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其唱腔曲调既有山西梆子声腔委婉细腻的特点,又具有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优长。而且在一些曲调旋律中,又兼有二者共同的板式,甚至某些唱腔的乐句,说明它们之间在历史上必然有联系。同时它的伴奏风格及个别唱腔韵味,又具有当地二人台的某些特色。可以看出它是不断吸收其他剧种及地方民族音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起来的。因此,系统地调查蔚县秧歌的历史,搜集它各个时期的音乐资料,研究它的发展规律,对推动戏曲改革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蔚县秧歌的传承现状是怎样的?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至今,蔚县仍有一百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二十多个。其中以鹿骨班(由蔚县西部和广灵、阳原两县艺人组成,善演文戏,以唱功赢人)和庄克永宁寨班(以蔚县东部艺人为主,除擅唱文戏外,还兼能武戏)影响最著,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建国后,蔚县秧歌表演了配合戒烟运动的《烟鬼显魂》和反映蔚县农民革命斗争的《联庄会》,是为蔚县秧歌演出现代剧目之始。1958年8月1日,成立了专业蔚县少年蔚剧团,使蔚县秧歌得到新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演员,出现了屈登梅等第一代女演员。1978年该团解散。1979年中共蔚县煤矿党委,将散失的演职员请回,于1980年成立了蔚县煤矿剧团。此时农村的业余剧团也恢复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