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繁峙秧歌戏的传承现状经历了什么

  繁峙秧歌戏由民间舞蹈演变为戏曲,至今仍有演变过程的痕迹。特别是其唱腔融合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繁峙秧歌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时令、小调以及曲艺、北路梆子、晋剧等的曲调和剧目的精华,充实形成了自己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新的人才。主要有尹爱孚、董怀品、吉兵、李日银、郭德雨、刘文成。他们在繁峙秧歌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尹爱孚不仅继承了传统秧歌的演奏技巧,而且大胆地将盂县秧歌、朔县秧歌和北路梆子大胡的演奏技巧和优秀曲调运用到繁峙秧歌的音乐和唱腔中,使繁峙秧歌的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繁峙秧歌戏的传承现状经历了什么?

  传承

  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繁峙秧歌剧团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如张润来唱腔刚健浑厚,气势磅礴,自成一派;孟智秀表演潇洒大方、细腻;魏来福表演诙谐风趣;李敬业表演大方,步法稳健,唱腔刚劲有力,声音洪亮;孙春梅唱腔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恰到好处。特别是武玉梅唱腔悠扬圆润,婉转自如,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她主工小旦,唱做俱佳,音域宽厚,音色恬美,刚柔相济。她巧妙地将其他剧种的精华曲调糅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既不失“秧歌”风味,又优美动听,别具风格,自成流派,在周围县市影响较大。1957年4月,在全省戏剧汇演中,张润来、武玉梅,杨琏等演出的《花亭会》和《对菱花》两个传统节目,受到了一致好评,杨琏、张润来、武玉梅获得省级优秀演员奖章。

  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繁峙秧歌重新振兴起来,专业班社和业余班社也逐渐恢复活跃起来,传统剧目和移植剧目又在舞台上搬演。但是随着休闲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近些年来,繁峙秧歌与其他传统戏剧艺术一样,演出市场不景气,老一辈演员逐渐退出舞台,演员青黄不接,演出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剧目,难以吸引现代青年,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繁峙秧歌亟须建立一系列的保护机制,以使这一传统地方小戏焕发新的生机。

  1999年8月5日,《走进大戏台》在平鲁,繁峙县赵国珍以女花脸唱《明公段》的唱腔夺的本场冠军。年轻时参加繁峙秧歌团,刚学打把时,秧歌团说什么要改晋剧?结果是晋剧也没改成,反而秧歌团撒了。2000年,受地区保护,秧歌剧团再次成立。但吸取了刚从艺校毕业的学生,聘请原秧歌剧团的计川花为老师,边演边学。但好景不错,近2年培养不出新人,秧歌团再次解散。

  2005年秋,秧歌团再次成立。本次成立,与上次成立不同。不是从艺校招聘的学生。而是就地取才,将本地的吹鼓班里的能人吸收来了。他们大多是早年参加过剧团的。唱的都很好,而且什么都唱。晋剧,秧歌,北路梆,道情,二人台,流行歌曲等,正因为这样,他们唱的多了,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秧歌团再吸收他们后,又进行专业化的训练,真是如虎添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这赵国珍,要艳芳等。这还是她唱晋剧了,她的秧歌更好。在这团人的精心打造下,《卷席洞》、《双锣衫》、《九件衣》、《花厅会》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再次亮相。

  特别是《回龙传》,又名《王花买老》,一共5本,特别是三本中八王蒙冤,他与狗官斗口,那几句词也是前后押韵,老生又是嘴巧心灵,句句叫绝。什么“我好比上方银河系,你狗官好比半盏盏狗油灯”。被五台山人民连连称赞。六月的五台整正唱一个月。秧歌团在五台山演出不下10次,最多一次唱了10天。在本地,就更不用说了。总之,如今的繁峙秧歌,新形势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