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蚌埠花鼓灯有什么文化特征

  蚌埠花鼓灯是安徽省蚌埠市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宋代。集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花鼓灯多在农村秋收完毕到第二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一般包括舞蹈、歌唱、后场小戏、锣鼓演奏四部分。

  蚌埠花鼓灯有什么文化特征?

  蚌埠花鼓灯包含400多个语汇、50多个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等。“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时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

  蚌埠花鼓灯集合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将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这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