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陈官短穗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陈官短穗花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一带及商河县等地,其起源于清代,由要饭手段演变而来。陈官短穗花鼓早期的表演方式为一人打镲说唱,一人击鼓表演,之后演变为一人唱或两人对唱,多人以锣、镲等伴奏,代表曲目有《串九州》《枕头记》等。陈官短穗花鼓动作舒展、奔放,讲究“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其击鼓有三四十种套路,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等。

  陈官短穗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陈官短穗花鼓原是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清朝时,广饶县陈官乡陈官村的张洪祥、张洪果跟随父亲张延水逃荒要饭,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打花鼓。另据商河县的张凤云、李喜平等老艺人传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与广饶艺人流浪到北京时学习并掌握了打花鼓技艺,随后便将这种表演形式传到广饶、商河一带的黄河下游地区。

  建国后,陈关的短穗花鼓这一民间舞蹈受到重视,经过加工提炼后被搬上舞台,在这之后,陈官短穗花鼓由过去的要饭手段变成了一种艺术。中国解放后,陈官短穗花鼓艺人吸收了戏曲的某些表演形式,如表演前先“打场”吸引观众,场面稳定后站于场地中央开始表演等。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陈官短穗花鼓的发展一度停滞,再加上众多老艺人相继离世,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陈官短穗花鼓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张兆海带头对陈官短穗花鼓进行了创新。首先,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和适应大舞台演出,他们创新并改进了表演形式,突破了一人打镲伴唱、一人击鼓而舞的传统,改为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同时配以镲、锣、钹、唢呐和大鼓等伴奏,数人乃至几十人集体表演,表演形式更加活泼开放,气氛更加热烈欢快,更能营造欢庆的节日氛围;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陈官短穗花鼓不再是穷人乞讨卖艺的工具,祖辈流传下来的很多曲目已不适应社会形势,张兆海等人自编自创出数十首新曲目,陈官短穗花鼓已成为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欢度节日、歌唱美好新生活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