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柳林花鼓的舞蹈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柳林花鼓是“鼓子秧歌”的一种,其最初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逐渐发展演变成“走街秧歌”。柳林花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它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表现梁山好汉一路载歌载舞、化装进城的情形;第二部分表现他们劫法场营救卢俊义的战斗场面,后来只有第一部分保留下来。柳林花鼓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成,具有文武兼备、粗犷豪放,泼辣火爆的特点。其舞蹈特色体现在角色划分、表演形式、动作特征、服装特征、表演道具等方面。仅存于山东冠县柳林镇,演出范围在冠县周边的临清、聊城的数十个乡镇和河北馆陶等地。

  柳林花鼓的舞蹈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角色分工

  柳林花鼓的表演者为固定的14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伞头人:吴用,为全队指挥;头鼓2人:刘唐、李俊;二鼓2人柴进、花荣;头锣2人:孙二娘、扈三娘;二锣2人: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2人:武松、鲁智深;老鞑子1人:宋江;憨小1人:燕青;京妈妈1人:金小姐(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所救的女子)。其中头锣、二锣、京妈妈5人为男扮女装。另外,这14个人物还分为内角和外角,以伞头为先锋,头鼓、二鼓、头锣、二锣为内角,两个和尚、老鞑子、憨小、京妈妈为外角。

  表演形式

  柳林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在行进中的表演称“踩街”,在固定的场地表演叫“跑场子”。踩街时,伞头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在激烈火爆的锣鼓“踩街点”(亦称“快鼓”或“出场点”)中边舞边前进。跑场子是柳林花鼓的主体部分,分武场和文场,武场以舞为主,文场以唱为主,一般先舞后歌。跑场子时,先由伞头带领队伍以踩街的形式绕场一周,打开场子,然后表演开始。

  伞头上场时,引出两队人马跑各种队形,其中穿插伞、鼓的技巧表演,以及伞与鼓、鼓与锣、伞与和尚的对舞表演。武场结束后,进入文场,一般由老鞑子演唱,锣手握鞭伴舞,其演唱的曲调有《绣帐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爷爷儿出来吱呀呀》(“爷爷儿”为当地对太阳的俗称)、《河南有个王员外》等。文武场可反复进行,演唱也可长可短。文场结束后,伞头领全队快速跑下场,表演结束。

  动作特征

  柳林花鼓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动作技巧。伞有转伞、抛伞、搓伞、仙人指路、双搂花、跨步转伞、面花、金丝缠腕、掌花、浪子踢球、苏秦背剑、脖花、前后背花、怀中抱月、朝天一炷香、老虎大撅尾、王小卧鱼、八步赶蝉、摘星换月、金鸡独立、猫洗脸、张飞小蹁马、张飞大蹁马、白鹤亮翅等26个动作。鼓有凤凰三点头、鸭子跩、连环步、回头望月、回身大背剑、跑场步等7个动作。鞭有文鞭、武鞭动作。另外,伞与和尚、鼓还有对舞动作。

  服装特征

  伞:黑布方巾包头,额插红绒球,穿黑色改良兵衣,缀白色云花边及十三个扣袢(十三太保衣),黑彩裤,快靴,腰系黑绸带。

  鼓:戴黑色软罗帽,挂白满髯,服装同伞。

  锣:头戴鱼婆罩,罩上两根彩绸从身前垂下,红色绣花偏襟褂,绿色长裙,彩鞋。

  和尚:僧帽,穿茶衣、彩裤、洒鞋,腰系绸带,均黑色。

  丑婆:头戴弹簧髻,耳挂红辣椒,穿蓝色彩旦衣,黑彩裤,圆口黑布鞋。

  傻小:小生巾、茶衣、彩裤,腰系绸带,外罩褶子、快靴,颜色不拘。

  老鞑子:戴草帽圈,挂白满髯,穿黄色道袍、棕色彩裤、快靴,系紫色绸带。

  表演道具

  柳林花鼓以鼓为主要的表演道具,辅助的道具有锣、伞、棒、鞭、金铃吊挂等。鼓为木制鼓帮,长37厘米,两端蒙牛皮面,直径20厘米;锣直径18厘米,锣板长23厘米;伞头直径55厘米,由12根竹蔑支撑,蒙黑色绸布,贴白色云花。伞沿围红绿两层伞帘,内帘长45厘米,外帘长27厘米。木制伞杆,长117厘米,伞杆下端(称伞杆头)凿20厘米长的洞,内孔灌铅;鞭为竹制,长135厘米,竹竿上钻小孔若干,每两个小孔间套铜片3—4枚,铜片两头用钉子插入小孔将铜片销住。鞭两端安弹簧,系上绒球及小铃铛;金铃吊挂用薄木板制成,共三块,一块长45厘米,两边刻牙子;另两块板上各钉两组铜钱,板长分别为42、4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