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稷山高台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传统民间鼓乐舞蹈。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古代河东地区传统的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赋予了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新的生机。

  稷山高台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稷山高台花鼓起源于稷山县,相传是圣人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先河,稷山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而创作的。古时人们以鼓乐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这种古老的形式欢庆丰收,祈福平安。

  唐宋时期,当时的花鼓表演表演比较简单,由五个人组成,四人围一人,中间的人身上跨3或5只鼓,包括“肩鼓”“胸鼓”“两个腿鼓”“两个腿鼓”“头鼓”“两个膝鼓”等。表演内容为先由花鼓开场,接着开始唱词,唱词内容多与歌颂太平盛世、五谷丰登有关,唱词过后又开始打鼓直到结束。

  明清时期,花鼓的表演者开始增多,也开始用凳子搭建台,在表演时最下面放一张方桌,上面或是放一张凳子或是不放凳子,动作形式开始丰富,技术难度提高,在唱词形态上发展出来了不同唱腔的唱词,可分为“髙调”“平调”“前场”“后场”。

  到2008年,稷山髙台花鼓有了质的转变,安福艺校校长苏安福在民间高台花鼓的基础上,把高台花鼓的表演人数增加到100多人,高台层数最多时候可达十三层。在对稷山高台花鼓做了大幅度改变后,使高台花鼓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