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能震撼全国的甘南锅庄舞究竟有多精彩你了解过吗?

  6月的甘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涌动着蓬勃的希望,巍峨挺拔的青山起伏着大地的深情,一望无际蜿蜒曲折的“三江一江”精彩演绎着这片神奇景观的独特风貌和魅力。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锅庄舞在藏文里是大家围着圈跳的意思,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主要分布于西藏昌都、四川阿坝、云南迪庆及青海,在甘肃主要分布于甘南地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牛羊缓行于草原,雄鹰绕雪山翱翔……这里的藏民族传统节日更是异彩纷呈,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和丰收季节,藏族人民便盛装艳饰,欢聚一起,轻歌曼舞,通宵达旦。其中,跳锅庄是最常见的。甘南锅庄舞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动作构成及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

  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神的形式来取得信心。人们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随着岁月的流逝,锅庄舞的社会功能逐步由酬神娱神转向娱人。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

  锅庄舞的来源有一个传说,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

  锅庄舞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草滩、庭院、广场、舞台等都可为场地,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进行表演。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男子穿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要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甘南锅庄舞动作大多来源于高山牧区,舞蹈动作往往以雄健、奔放、敏捷、豪壮的气势节奏而著称,有牧民挤奶的动作、有夯土垒墙的动作、有放牧瞭望的动作、有打猎奔跑的动作、也有宗教祭祀的动作等,规范起来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统袖”“双手绕花”等动作。

  甘南锅庄舞的特点在于队形多变,脚步的踏、踩组合,舞步稳沉柔韧,舞者自身动作丰富,其中男子伸展双臂,如雄鹰盘旋奋飞,动作豪放刚劲,女子点步转圈,如凤凰摇翅飞舞,动作则端庄优雅,由此形成强烈对比和独特的视觉观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锅庄舞也开始走向更加多元的舞台。因为锅庄的舞蹈婀娜多姿,活泼可爱,简单易学,使用方便,更适合大众学习。逐渐成为广场健身舞的主要舞蹈形式。如今黄昏的兰州,广场舞、锅庄舞随处可见,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