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万荣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万荣花鼓是流传于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山、翼城、闻喜等县境内流传。因为涉及地区广,所以也称为晋南花鼓。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万荣花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据《万荣县志》记载,万荣花鼓起源于宋代,源于郑恩打瓜园的故事。万荣当地有民间传说,宋太祖年间,有一老者陶红精通武艺,其女陶三春亦通武艺。陶红有言必择一武艺胜其女者为婿。一天,太祖手下的大将郑恩(郑子明)到瓜园吃瓜不给钱,与陶三春发生争吵,两人交手而郑子明胜之,陶红便将其女陶三春许配给郑恩,人们后来便将这段故事编成花鼓的内容。万荣花鼓大都是老头打鼓,姑娘打锣,据说扮老头者为陶红,扮姑娘者为陶三春,花鼓的鼓亦是仿照西瓜的样子做成。

  明代安徽凤阳花鼓艺人敲着花鼓走四方,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与万荣花鼓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如万荣花鼓曲中也有“背着花鼓走四方”曲调。万荣花鼓由此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万荣花鼓在过去大都围绕着神庙、社庙、家庙为迎神祭祀而进行,在节日、庙会也会进行表演。据清代康熙八年(1669)南景村兴村碑记载,“花鼓乃民间社火,由七至九人组成,女演奏者持手锣,凤头蛇身,男者腰鼓,蛇身龙体,曲牌流畅,寓有阴阳八卦、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五相生克之意。唯我村独有,世代相传,为祭拜皇天后土民间兴事所奏。”万荣花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的艺术元素,而发展成为一种集体育、演唱、戏剧、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后来成为万荣地区群众开展民间社火的舞蹈形式。逢年过节,花鼓舞者便会扎起红绸,绑起花鼓,随着大锣、铜钹的敲打声一边舞蹈一边击鼓。

  清末民初,农村经济不振,民不聊生,许多花鼓艺人外出逃荒。民国十八年(1929)时,南景村以王田福为首的王氏家族老艺人带领全家身背花鼓,四处奔走谋生,到过太原、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潼关、济南等地,把万荣花鼓传播到四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加强了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的重视,中国各地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文艺团体都到南景挖掘整理过花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