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十番锣鼓”不同于普通的民间音乐,它受楚州地理、气候、环境和语言形象所制约,源于宫廷的昆曲音乐,加上了10件打击乐的渗入,强调了演唱演奏的音效,蕴涵着古老江淮一带的生活风俗,节奏以中慢板行板较多,锣鼓曲牌、音效、语气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韵味十足,给人以美感,锣鼓点子的节奏平稳舒缓;唱词贴近生活,寓意深刻明确。其中《咏花》和《咏蝶》反映了古城园林般的春季美景,《金盆捞月》则是劝导男子要正直、勤学,不要去烟花之地。“十番锣鼓”中的点子舒缓平稳,渐进有序,听来高雅致至。因此说楚州“十番锣鼓”不是昆曲,仅仅能发现它有昆曲的味道。
楚州十番锣鼓有哪些特性?
楚州“十番锣鼓”分为只用打击乐器的“素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荤锣鼓”两类。荤锣鼓根据主奏乐器和演奏形式的不同,又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粗吹锣鼓”等多种。素锣鼓分“粗锣鼓”与“细锣鼓”两类。粗锣鼓用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细锣鼓除上列乐器外,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
楚州“十番锣鼓”音乐共分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器乐曲,第二声部是唱腔,第三声部是打击乐。器乐曲旋律优美、古曲韵味很浓。唱腔的唱词文学性较高,大部分是健康向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词句。打击乐的锣鼓点子不同于现代戏曲、民间的打击乐节奏,它的特点是节奏稳捷,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具有独特性,大部分是行板。三个声部可分为器乐和唱腔为一体加上打击乐,唱一段后再由打击乐单独出现打出各种锣鼓点子。楚州“十番锣鼓”以唱、奏、敲打三个声部为一体。曲中时而加入锣鼓曲牌,乐曲结尾大部分以锣鼓曲牌为主。也有器乐曲,器乐曲高潮处为衬托气氛时而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以增加渲染力。
楚州“十番锣鼓”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场有两支曲笛(为领奏乐器,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都坠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总是形成在一定的有形文化之上,楚州“十番锣鼓”也不例外,它的有形文化遗产根源就是漕运总督府(署)。清朝年间的楚州城内,凡府署官员家中贺寿、庆典,祭祀等重大活动,都要演奏“十番锣鼓”,一时间“十番锣鼓”成为了不入寻常百姓家的上乘音乐。漕运总督府设在楚州,给古城楚州带来了繁华的经济,同时它孕育了楚州“十番锣鼓”,使它在这块繁华的土地上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楚州“十番锣鼓”也丰富了那个年代人们的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