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绛州鼓乐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绛州鼓乐是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起源于先秦,兴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地”、闻声十里”之誉。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绛州鼓乐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渐繁衍而来的晋国鼓乐在绛州土地上世代相传,造就了鼓乐艺术——绛州鼓乐。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君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名闻天下,远播四方,有“秦筝晋鼓”的说法。

  受汉代鼓乐的影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器的不断传入,唐代的绛州鼓乐不管在乐器种类上还是在演出形式上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对绛州鼓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百戏、社火在晋南一带的盛行,也给绛州鼓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绛州鼓乐不断走向鼎盛。

  绛州鼓乐初为当地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及各种民间社火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杂戏、秧歌,火树银花”“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