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韩国农乐舞起源是什么时候呢?最初是怎样的民俗活动?

  朝鲜族农家乐舞蹈(乞粒舞)传承于辽东桓仁县横道川、六道河一带。朝鲜农乐舞(乞粒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体现了朝鲜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融合了帽舞、长鼓舞、碟舞、双层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表现出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高度传承。

  在朝鲜族文化中“农乐舞”俗称“农乐”,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乐舞”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琴,翩跹起舞*以为常。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

  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

  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乞粒舞具有久远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同用于祈神的“踩地神”农乐舞和用于自娱的农乐舞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具有鲜明的表演性,是供人观赏的农乐舞形态。其舞蹈形态复杂,动作洗练,技艺高超,因此在朝鲜族舞蹈中享有独特地位。

  作为中国舞蹈家族的一员,体现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朝鲜族舞蹈——农乐舞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分支。但由于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和老艺术家相继去世的影响,这门古老的艺术有失传的危险,必须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