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五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多用锣鼓伴奏,故又称“锣鼓歌”,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五峰、湾潭、仁和坪、付家堰、采花等8个乡镇。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曲式结构属板腔联曲体,一般有十几个唱腔与曲牌。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结构完整,艺人们通常遵循“早晨唱花名,中午唱古人,晚上唱交情”的规律演唱。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为“扯草锣鼓”。《五峰县志》将其作为田歌的一种,称“常见有薅草锣鼓、扯秧草锣鼓等”,主要分布在五峰、湾潭、仁和坪、付家堰、采花等乡镇。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因不同的内容和使用不同的乐器而有不同的叫法。一种是因不同的农事而命名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栽秧打的叫“栽秧锣鼓”,扯草(水田)打的叫“扯草锣鼓”,薅草(旱田)打的叫“薅草锣鼓”,砍柴打的叫“砍柴锣鼓”,又叫“山锣鼓”。二是以锣鼓的数量(编制)来命名,一面鼓、一面锣叫“一锣鼓”或“单锣鼓”;两锣一鼓或三锣两鼓搭配的叫“夹锣鼓”;两锣两鼓叫“对子锣鼓”;由锣、钹、马锣、鼓四样乐器组成的叫“四样锣鼓”或叫“打四件”;在一锣鼓或四样锣鼓的基础上加一支唢呐叫“吹锣鼓”;无唢呐伴奏者则统统称之为“盘锣鼓”。
至于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起源及传承的具体时间,由于土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故相关史料记载不详,已无从考证。但据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传承人之一的毛方明回忆,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在毛家传承已历经五代,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湾潭镇红烈村另一位传承人付吉家对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的分析资料也表明,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可查证的历史至少有150多年。据付吉家回忆,在付家算上他已有四代人从艺薅草锣鼓,其父付仁山生于1929年,就以擅长打薅草锣鼓而闻名乡里。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较为辉煌的时期在20世纪50~70年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互助组到公社化后的生产队集体劳动,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在田间劳作,为了提高集体劳动效率,缓解田间劳动的疲惫,公社把锣鼓歌引入田间地头,为薅草锣鼓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五峰开垦的荒地位于偏远山区,在总耕地面积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加上气候适宜且没有锄草药剂,新垦坡地只要三天不除便会野草丛生,于是土家族农人锄草、薅草成了春夏季节农耕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薅草锣鼓的传人,旧曲新唱,也出现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优美的薅草锣鼓曲目,如《铜锣声声》《王麻烦当模范》《郭大妈升级》等。据《五峰县志》记载:“薅草锣鼓在70年代初搬上舞台,多为双人表演。”其风靡之盛,可见一斑。但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后,薅草锣鼓失去了有利于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