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是以田间劳动为载体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起到指挥生产、鼓舞千劲、愉悦精神的作用。长期以来,历代薅草锣鼓传人演唱了一大批意境深刻、旋律优美的薅草锣鼓曲目,为后人留下了厚重的精神财富,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可贵的依据,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语言特征、音阶调式、旋律结构、曲牌特征等方面。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有什么基本特征?
语言特色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语言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乡土色彩及土家族古朴的风韵,特别是鄂西南的方言土语较为浓重。由于地域封闭,历史上对外交流较少,这里的人不论说话或唱歌均使用自己的方言土语。这种方言土语和普通话相比较,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所以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从形成起就刻上了鲜明的土家族烙印,不论是带念带唱的韵白句旋律,还是纯粹的唱腔旋律,都具有五峰土家族的独特风味。
音阶调式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的音阶多属五声音阶,除此之外还有六声、四声和三声。也有单一三声腔民歌,有“soladuo”“laduoruai”“laduo↓mi”三种结构形态,通常叫“三音歌”。特别是“laduo↓mi”以两个小三度音构成的三音歌,由于其减音程的缘故,使薅草锣鼓的旋律音调极具原始古朴的韵味。这种独具特色的三音歌不仅在薅草锣鼓中有重要表现,而且常见于五峰县境内流传的号子、山歌、各类田歌及地方小调等,可谓五峰民间音乐艺术的特色。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调式从出现的频率上看以徵调式居首,其他依次为羽、宫、商三种调式,角调式则较少出现。
旋律结构
五峰土家族人习惯于“以腔从调”和“以词配曲”两种唱法,形成了被称为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音乐方言”的三种不同的旋律特征:一是语调旋律,当地人用自己的方言声调念歌词而产生的字调就是语调旋律,是人们唱民歌时习惯于使原歌腔曲调服从于自己方言声调的必然产物;二是韵调旋律,人们用韵白句方式唱歌叫“韵调旋律”,韵调旋律的乐音音韵单纯,韵味爽朗,节奏紧凑,又被称为“赶句子”,接近于语调旋律,区别在于语调是“念”歌词产生的字调,韵调是口语化的“唱词”;三是歌腔旋律,指类似于山歌腔的旋律,以“高亢悠扬、节拍自由、拖腔长、甩腔多”见长,在曲式结构上有较为明显的戏曲声腔特征。
语调、韵调、歌腔三种不同特点的旋律在五峰土家族民歌的结构中可以分为“单一结构”和“交替组合结构”两种。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歌作为五峰土家族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结构形式常以语调、韵调和歌腔三种旋律交替组合出现,尤其是歌腔旋律与语调旋律或韵调旋律的交替组合,既便于抒情叙事,又使薅草锣鼓情趣十足。
曲牌特征
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属板腔联曲体结构,一般由十几个唱腔与曲牌组成,有的多达80多个唱腔曲牌,故有“九腔十八板,三十六个号,七十二种腔”之说。歌师傅唱锣鼓歌要有一定的歌唱程序。具体来说,早晨下田要唱起床号子、开门号子、梳头号子、戴花号子、下田号子,然后用【三声子】或【四声子】曲牌唱别的内容;中途休息时要唱幺(歇)号子、烟号子、茶号子。吃中饭时唱“饿马奔槽号子”;午饭后下田时必须从扬歌开始;到了放工之前的最后一歇,人们较为疲劳,歌师傅用【五句子】【姐儿也】等,唱一些诙谐有趣的内容以提精神;放工之前还要唱上山龙、下山虎、三阴、三谢、全十字、放工号子、刹鼓号子,最后刹鼓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