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打鼓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湖北薅草歌传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武宁打鼓歌表现手法多样,其中常见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灵活多变的衬字,每段歌词结尾的处理往往出人意料,韵味无穷。按其种类,打鼓歌可分为时政歌、情歌、风俗歌等。
武宁打鼓歌起源于什么时期?
武宁打鼓歌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湖北薅草歌传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武宁县境内各乡镇及修水、瑞昌、德安和周边的湖北阳新、通山等地区,民间鼓匠则主要集中在武宁的船滩、东林、上汤、澧溪、杨洲、鲁溪、横路、罗溪、石门楼等乡镇。
《武宁县志·艺文卷》记载了“豫宁三盛”之一的盛乐所写《山棚鼓子词》的前言:“海内人众,士俭于耕顷。楚人来宁垦山者,岁以千计。绝山戏层岩,鸡犬声相应,火耕旱种,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队,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甲子春,予从伯兄游大源洞,遍历诸峰,缘梯度索,四宿山棚,略得梗概,杂叙成句,曰鼓子词,付诸山农,俾歌所事。”由文中可见,清初,湖北人越过与武宁两地交界的通山大源洞,来到茶乡武宁垦种,带来了“腰鼓节歌”的劳动娱乐形式,之后便在武宁安家落户了,并传至武宁县各个乡镇。经过三百多年传承发展,打鼓歌主要分布在武宁境内和修水、瑞昌、德安和湖北阳新、通山等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