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打鼓歌的演唱程序与劳动过程紧密配合,表演时间很长,从早上出工一直要持续到晚上收工。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固定的演唱程序:散歌——起号——昂颈歌——四番鼓(每四番鼓为一条,一天大约唱五、六条)——谢彩。
武宁打鼓歌的演唱程序是怎样的?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武宁打鼓歌唱的是劳动者的劳动生活。表演“场所”是工作场所,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是劳动者自身,它的表演“程序”就是劳动过程的不同时段。武宁“打鼓歌”是完全配合于劳动需求的音乐,歌调兼有山歌、田歌和小调的特点,用于开山挖地、水田劳作、锄茶耘禾等集体劳动。这些繁重的劳动,季节性强,于是农家采取雇用帮工或换工的方式,通过集体劳动来完成农事劳作。为了缓解劳动者的疲劳,增加劳动效率,通常会邀请既是唱歌能手,又是劳动行家的鼓师傅前来击鼓演唱,催工助兴。
山农们在鼓师傅的指挥下一字排开,鼓师傅身背山鼓,面对众人击鼓领唱,众人一边劳动,一边搭号相和。人声和鼓声融于一体,气势豪壮。一般而言,一个鼓师傅可指挥20至50个劳动力。所以根据鼓师傅和劳动人数的多少,打鼓歌又有“打单鼓”“打担鼓”和“打花鼓”之分。“打单鼓”是由一名鼓师傅击鼓领唱;“打担鼓”则是由两名鼓师傅击鼓领唱。劳作任务繁重时会出现“百锄并出”的场面,这时则需要三到四名鼓师傅击鼓领唱,称之为“打花鼓”。
鼓师傅在“上工”的路上一边打着山鼓一边唱着“散歌”,人们边和唱,边醒一下精神。众人都到达劳动场地之后,鼓师傅通常会在开工前先敲一通“滚鼓”,念上一段开场白,众人附和。称之为“起号”。“起号”是歌唱的引子,念词大多是对农家和众人的赞美之词。念白结束,鼓师傅便击鼓发歌,常以高亢嘹亮的“昂颈歌”开场。这时众人边劳动边排好队形,直到“昂颈歌”结束时,鼓师傅和众人才开始正式演唱“打鼓歌”的四番鼓。
在整个劳动过程中,鼓师傅从一番到四番打着不同的鼓点,鼓点铿锵且富于变化,有许多“花打”。鼓师傅向众人丢不同的“号头”,众人则根据“号头”的韵脚接相应韵脚的歌,即“搭号”,这种口头搭唱非常灵活即兴。“一条鼓”的表演时间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按四番鼓的不同鼓点依次渐至紧凑进行,即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杀四番,周而复始。六条鼓的号头大多是比较固定的,鼓匠要根据劳动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号头”,提示大家到了什么时间。除此之外,上午的号头还会对劳动场地和地理位置作一番即兴的描述,武宁县称其为“唱景致”;下午的号头大多是选用一些历史故事、警世名言等方面的号头。
在结束一天辛勤的劳动之前,鼓师傅还会念一段“谢彩”。彩词有多种,和“起号”相类似,大多也是一些赞美之词,是鼓师傅对众歌手和农家的感谢和祝福,以便为下次劳动合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