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兴山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有哪些说法

  兴山薅草锣鼓,又称“打锣鼓”,因在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歌而得名,距今已有五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布于湖北省兴山县各乡镇主要是在苞谷田薅草、水稻田除草、开荒种地、修水库等集体生产劳动场合演唱。

  兴山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有哪些说法?

  兴山薅草锣鼓传承历史久远。兴山古为楚始封地,旧治高阳城。汉时属南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分秭归县北界而立,因县治兴起于群山,故名“兴山”。因为古属楚地,加之山区封闭,其地域文化遗存中保留了很多古代楚文化的特征。据《寰宇记案·甲乙存稿》记载:“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一日樵声,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音节极悲。”

  《寰宇记案》于明景泰七年(1456)刊印面世,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兴山薅草锣鼓中的腔调名称、唱和方式及“极悲”的音节依然如故。宋代苏东坡在《东坡集》中说:“余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与庙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土人谓之山歌。”现今兴山薅草锣鼓腔调中仍保留着大量的“不中律吕”的音调及典型的徵调式,“鸡鸣歌”的唱法也被鲜活地保存下来。

  这些民歌的旋律酷似公鸡鸣叫声,“鸡鸣歌”旋律与属于徵调式的“扬歌”相吻合,这绝非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有其深远的楚文化渊源的。由此可以推知,兴山薅草锣鼓至少连续传承有900多年的历史。从传承史上来说,兴山县薅草锣鼓艺人彭泗德是家族中已知的第五代传人,可查证的第一代传人是其先祖彭元敬,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谱志记载其10多岁时开始学艺。这说明现今薅草锣鼓在兴山县至少可以追溯到200多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