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及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陕州锣鼓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南陕州、灵宝、卢氏,山西芮城、平陆等地。表演为坐唱形式,开场前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以营造气氛,招徕听众,因此群众称其为“锣鼓书”。由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四股弦,又被称为“四股弦书”。书班多为盲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主唱者一人自唱、自拉、自打,操作多种乐器,被誉为中国的“架子鼓”,是研究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目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及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于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内容尚未发现有演戏唱戏情节,没有受过戏曲及其唱本影响的痕迹,所以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应当早于戏曲。据陕县文化馆已故老馆长李树滋和山西省《蒲剧音乐》主编康希圣考察研究,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在后。

  据老艺人介绍,陕州锣鼓书是坐唱的形式。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开场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为“锣鼓书”,并有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其为“四股弦书”。书班多为盲人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银色扮演不同人物,一两人亦可演出,自拉、自打、自唱。

  陕州锣鼓书的唱词语言,用豫西、晋南地区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演唱,它的语言调值基本和秦腔、蒲剧、眉户类同。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锣鼓书属于说唱音乐,因此唱腔和语言结合的很紧密,尤其是演唱农村题材的书词,方言土语使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