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鼓是河南新乡县传统音乐,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豫北特有的鼓、铙、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州大鼓在鼓类艺术表演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州大鼓起源发展经历了什么?
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据新乡县郎公庙镇赵堤村天仙庙碑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为抗匪拒寇,村民捐资置鼓数面,用于鼓舞士气。清代雍正年间,在村民赵鹏举和张化文等人的影响下,打鼓的人多了起来,中州大鼓再次得到传播和弘扬。
清朝咸丰年间,村民张万冕增置铙、镲、锣铜器,并组织了天地会、天爷会、火神会三个鼓队,并增置了大量的附属铜器,如铙、镲、锣等,中州大鼓初具规模。民国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发展,村民张再富等改编传统乐曲,增添了虎头牌龙旗、灯笼等设备,并把鼓舞艺术用于祭祀和节日欢庆等活动中。
民国后期,中州大鼓声势更加浩大,且每逢宗族祭祀、节庆、庙会等,中州大鼓的身影总会出现,中州大鼓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州大鼓在继承前代发展的基础上延续着历史传承的脉络。但1958年之后,鉴于种种原因,中州大鼓曾一度“偃旗息鼓”。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重操旧业,在日常婚丧嫁娶中,中州大鼓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张观来等人重新组建大鼓会,并于1978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新乡县小冀镇举行全县文艺会演,中断了二十多年的中州大鼓重新擂响,由此,中州大鼓也迎来了发展的第三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