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宜昌堂调有什么历史渊源

  宜昌堂调是湖北宜昌的一种传统音乐,俗称“堂鼓”、“坐堂调”、“坐堂吹打”等。也是湖北宜昌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楚辞》的相关记载,宜昌地区出土的东汉和宋代文物也是宜昌堂调发展历史的重要佐证。

  宜昌堂调有什么历史渊源?

  据考古发掘,宜昌堂调历史悠久。在枝江姚家港发掘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以“百戏”“六博与盘古舞”等为题材的画像砖,画面表现了鼓乐齐鸣、歌舞翩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场面,这便证明了在汉代时期,固定成型、司职分工明确的吹打乐班的初步形成。宋代时期,宜昌堂调得到一定的发展,在长阳出土的宋代陶魂罐上,突出了丧葬“十人班”的吹奏场面,北宋欧阳修也用“腊市鱼盐朝暂合,溪词箫鼓岁无休”“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来描述当时宜昌吹打乐的发展情况。

  据清代道光年间《长阳县志》卷三“土俗”载:“上元节,城内四街,城外四乡,悬灯或扮演龙灯狮子竹马及杂剧故事,先于各庙朝献,谓之‘出马’,然后逐户盘旋,击大钲鼓……丝管吹弹,花灯成队,唱荷花采茶等曲”。清代雍正年间,宜昌堂调吸纳以戏曲为主的各种民间艺术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将戏曲中的人声改为唢呐、京胡等乐器伴奏变为吹打乐曲,又不断融汇民间歌舞音乐,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