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大铜器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哪些

  大铜器起源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遂平县及其周边县市。大铜器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大铙、大钹、大鼓,附属乐器则有二鼓、大锣、二锣、小镲以及小鼓。大铜器的传统曲牌有140多首,常用曲牌有《补天乐》《八卦阵法》《桃园三结义》《花招》《九丽街》《老龙盘窝》《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等50多首。

  大铜器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哪些?

  大铜器起源较早,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于民间。明清时期,遂平县大铜器的发展相当繁荣和普及。据清代康熙年间《遂平县志》载:“旧志县官出祭坛庙,举行赛兴考试,以及迎送大员过境或宴会均奏乐。”旧志载:“乡民之富厚道,遇有婚丧吊庆大事,亦务必鼓吹。若乡傩社赛,则鼓乐并奏不拘一格。”

  清朝康熙年间,遂平县成立了玉山铜器会,当时的铜器会是一个由三十四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班子,参加者多系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所用的乐器有:大铙、大镲、大锣各八件,还有大鼓(俗称“大擂子”)四面,小鼓、小锣、小镲、小钹、小铰子、大笛各一件。每逢过年过节铜器班就要出动,前有龙旗、牌子旗,后跟竹马、旱船高跷等等民间舞蹈,长龙般的队列,走街串巷一路前进。所到之处,若商号或大户出迎,就要扎场表演以示祝贺,主人则以礼钱食品、香烟等财物馈赠。所得财物部分供会员当时享用,一部分留作会内基金,一部分赈济贫困会员。故民间常称这种铜器会为“穷哥们会”。

  1949年以前,遂平地区迷信风气盛行,常有某家宅院出现妖魔鬼怪之谣言,这时便要请铜器会到该处宅院内大敲大擂一阵,此举名曰“镇宅子”,每遇大旱之际,村民即觅穷汉,用大簸箩置于其背,集铜器会全体在其周围拚命敲击,当穷汉负簸箩绕场奔跑时,众村民蝉拥而至,并操锅碗瓢盆端水倾注于簸箩之上,边击边追边泼,此名“浇旱鳖”,是为祈雨之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遂平县的大铜器不再用于镇宅子、祈雨以及辟邪活动,以陈文良、陈留志为代表的老艺人对大铜器进行了加工整理,他们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根据各种曲牌的不同特点,作了精心构思和设计,赋予每个曲牌以具体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