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于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江坊村一带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明永乐年间,“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乐形式带回,后流传开去。清流长校十番锣鼓中的“十”表示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有两种演奏方式,坐着或路上行进着演奏,所以也叫“摆十番”。
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有什么历史渊源?
明朝永乐年间,“十番锣鼓”盛行于南方。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乐形式带回长校镇,后流传开去,成为长校镇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
自古以来,“十番”就兴于长校镇,“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过去几乎每村都有“十番锣鼓”,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较大的村发展到房族,房房有“十番”。因此,在旧时有否“十番”被视为房族地位高低的标志之一。据江坊老艺人江子文说,解放前,长校一带有一百余堂“十番”,仅江坊村就有十多堂。
长校历代以来有较多“十番锣鼓”师傅。江坊村的江回春(已逝)是清代光绪年间闻名的曲艺大师,他对琴、笛、鼓手、鼓板无一不精,能浮空拉出一手好琴,用鼻孔能吹出令人动听的独奏曲。他与江水春共同创建《回春堂》“十番锣鼓”,闻名连城、长汀、宁化、清流四县。方圆百里的人前来求教,他均乐意传艺。留坑童生标(已逝)15岁背井离乡,跟随师傅走江湖卖唱为生,他以“一把二胡一台戏”出名,其扬琴独奏曾获得清流民间曲艺演奏一等奖。他还收集、整理、编写了《民间曲艺集》《十番锣鼓谱》各一集,对长校“十番锣鼓”的继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