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从瑶族神器中跳跃而出的鲜活舞蹈---田林瑶族铜鼓舞你了解多少呢?

  在广西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边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田林,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仫佬、布依族等民族。由于山脉的隆起和河流的切割,在田野中形成了山高、谷深、峰峦叠嶂、江河纵横、地表崎岖的特点,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瑶族铜鼓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时空里代代相传的。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有多种队形,男女青年可以围成圆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者情绪随舞蹈而起伏,舞法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舞蹈场面欢快动人,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2008年田林瑶族铜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各瑶寨都会跳起铜鼓舞,以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二,全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寨老主持进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众人将分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设香案,放上供品致祭。祭罢铜鼓,寨中青年在寨老指挥下将铜鼓和木鼓吊挂起来。主祭人先打一轮鼓,而后其他人轮流击打。

  开始时鼓声轻柔和缓,随后便逐渐加快,趋向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般连续震响。两位击打牛皮鼓者为铜鼓舞的领舞者,他们时而正面打,时而转身打,鼓槌不断在脑后、腰后、胯下出现,击打到鼓面上,形成鲜明的节奏,两人边打边舞,动作协调,天衣无缝。

  场上的男女老少随之纷纷加入舞蹈行列,先跳圆圈舞,再跳迎春舞、扁担舞,动作热烈奔放,场面异常壮观。铜鼓舞没有人数限制,全寨居民都可参与。每年跳完铜鼓舞后,铜鼓又被埋入地下,埋藏地点秘不外宣。

  人类出现之初,并无民族之分,这是众所周知的。民族的出现,是随着人类发展的地缘关系、语言分歧、心理素质和生活习俗诸方面的条件而来的,就是占中国人口95%的汉族,也是汉朝以后才定形的,其族名亦借助于汉朝国名,始称为“汉人”“汉家”而已。在各民族史诗和传说当中,对于祖先的称呼虽然不同,但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她(他)看成是人类的共同祖先。

  在瑶族史诗和传说当中,密洛陀亦被看成人类的共同祖先。她有三个儿子,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奉母之命自立家业。老大勤劳能干,繁衍迅速,成为今天的汉族,老二英俊灵巧,读书识字,成为今天的壮族;老三因受母亲溺爱,懒散愚顽,无所特长,密洛陀只好交给他一些小米和旱谷的种子,让他到山上耕种度日。

  但是播种第一年,庄稼全给鸟兽偷吃光了,老三只好回家向密洛陀哭诉。密洛陀说:“家里还有一面铜鼓,你拿去吧。禽兽糟蹋庄稼,你就把它敲起来,你就快乐了。”老三按照母亲的话去办,第二年果然获得了好收成。有了铜鼓的佑护,老三就在山里住下来,并且改变了过去懒散愚顽的陋习,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今天的瑶族。

  而铜鼓,也就因此真正成为瑶家的传家宝。不论是红白喜事之日,或是天灾人祸之时,瑶民都要杀牛祭祀,跳铜鼓舞,以示庆贺或除邪,特别是密洛陀的诞辰一—祝著节,瑶民提前三天举行庆祝活动,铜鼓舞是主要项目,其盛况比过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铜鼓是田林瑶族祖辈传承的神器,其铜鼓舞具有祭祀和娱乐功能,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素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瑶族文化的具体表现。木柄瑶群众以铜鼓舞为载体,通过艺术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因此,铜鼓舞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

  瑶族铜鼓舞是在铜鼓崇拜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表演形式。铜鼓的各种传说体现了瑶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铜鼓舞的仪式活动、适用范围与祈福功用等层面,能够看出瑶族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与祖先的信奉。这些对探讨瑶族的精神交流方式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铜鼓舞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铜鼓舞在表演过程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演方式,他们舞姿翻飞,身姿灵动,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在形式上,铜鼓舞有单打、双打两个形式,可以由男子表演也可以由女子表演,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跟着鼓点的节拍,随着鼓点的节奏的双手挥动,击打木鼓。女子在表演时,动作细腻灵动,展现的是婀娜多姿的身形灵动之美;男子在进行表演时则充满着力量,有着大幅度的跳跃与翻飞,展现的是刚劲的力量之美,不仅具有欣赏性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木柄瑶人民对于美的独特领悟。

  铜鼓舞蕴含着瑶族人民对于祖先的崇敬,是促使当地人了解自身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对铜鼓舞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创新,是培养下一代的培养民族情感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经。

  瑶铜鼓舞所在地田林平山村,高山深谷、峰峦迭起、地表崎岖、河流众多等特点,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由此形成的原生态村落蕴含了丰富的旅游价值。同时,出席节日仪式的民族服饰和配饰,以及仪式中吹奏类、打击类、弹拨类的乐器,都是瑶族人民纯手工制作,极具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具有可开发商业价值。

  田林瑶族铜鼓舞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已成为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在田林县瑶族同胞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祖国文化艺术园林中一朵美丽的山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珍贵的民族舞蹈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在瑶族铜鼓舞的传承中,人们对铜鼓舞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保护措施不完善,一些保护和发展工作不落实。无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发展铜鼓,为其树立文化品牌;人们对铜鼓舞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度不够。

  期待相关部门能尽快重视非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让田林瑶族铜鼓舞长久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