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天岗锣鼓的起源发展是怎样的

  天岗锣鼓又称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

  天岗锣鼓的起源发展是怎样的?

  天岗锣鼓,原名天井锣鼓,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鼓乐。上世纪80年代,因其发源地江苏省泗洪县王集公社更名为天岗湖乡,故而将天井锣鼓更名为天岗锣鼓,以彰显地域文化。天岗锣鼓历史久远,相传明朝以前,在今江苏省泗洪县西南与安徽接壤一带,就盛行锣鼓乐,其起源及形成在光绪年间编纂的《泗洪合志》中均有记载,在诸侯纷争时期,主要以此鼓舞士气、以壮军威之需。

  1368年,祖籍泗州(今泗洪)的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他在推翻蒙元暴政的长期军事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锣鼓在传统的两军交战中的重要作用。凭借曾经记忆多次在朝中提及天井的锣鼓之事。泗州太守闻之,带上精心操练的天井锣鼓队晋见皇上,看后朱元璋龙颜大悦,并赞:“凤阳有花鼓,天井有锣鼓。”此后在泗州太守的积极倡导下天井锣鼓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与泗洪天岗湖相邻的盱眙、安徽五河、凤阳等周边地区地广泛传播。

  晚清时期,以张文奎、吴遐佑、何家丰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天井锣鼓编演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加以组合整理,从而形成了天岗锣鼓独特的锣鼓经(曲牌)及表演规则。民国初年,沿淮河中下游及苏北、皖北一带的群众,每年正月都要集中举办打锣鼓、闹社火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以吕国厚、吴从进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天岗锣鼓艺人,使天岗锣鼓融汇南、北之优点,形成淮(河)、汴(河)地方之特色,使天岗锣鼓从曲牌到打法更加完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天岗锣鼓又涌现了吴昌銮、王云彦等一大批新的传人和业务骨干,使天岗锣鼓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队伍不断壮大,泗洪县境内的天岗湖乡、四河乡、峰山乡等众多乡(镇)盛行天岗锣鼓。

  一些乡村已形成了“村村锣鼓响,家家有队员”的普及局面。其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等全国性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被编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前不久,在北京第二十七届龙潭庙会中荣获金奖。在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积极扶持下,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加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