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月浦锣鼓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月浦锣鼓是上海的民间音乐。属于海派锣鼓的一种,是月浦传统锣鼓、北方威风锣鼓、山西太原锣鼓、四川闹年锣鼓的融合。起源于清代中期,流传于原宝山县的月浦、罗店等地区;鼎盛时期,仅月浦民间就有15支锣鼓队。传统的月浦锣鼓,活跃在民间的节庆活动中,成为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现代的月浦锣鼓,不仅多次在国际、市、区的文化活动中亮相,而且已成为月浦特色民俗文化的标志。

  月浦锣鼓有怎样的历史发展?

  清代中期,月浦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发出响亮的声音,吸引顾客出门购物。据传,这些商贩们敲击的小鼓类似于江苏南部的“花香鼓”,鼓面直径在25公分左右,厚度约3.5公分,单面蒙皮,音量较小,但音色清脆,很有特点。以后,当地的民间艺人将货郎小鼓作为乐器在江南丝竹中演奏,但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清朝末年,当地鼓手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公分,厚度为7.7公分,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这样,大大增加了音量,音色也较为浑厚,更适合于室外演奏。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和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演奏形式也相对定型。通常由八只小鼓,分两边对称而立,演奏中常用“对奏”的方法,为了增加色彩,他们还在八只小鼓的鼓沿上扎上绣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等八仙形象的彩绸,这就是流行于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罗店、罗南、江湾一带的“八仙对鼓”(也称“八仙对鼓”“八拍对鼓”)“八仙对鼓”之名是由演奏形式的八只鼓沿上的八仙彩绸而定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