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为伴,史书为鉴”的歌舞习俗,用歌声记录历史,用舞蹈表达生活。作为蒙古族最传统的舞蹈,“安代舞”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前戈尔洛斯和库伦,流传于整个蒙古民族。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
有关"安代"的起源,发祥地及形成年代,由于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
关于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学者从民间传说中去探求。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特别是被誉为"安代之乡"的哲里木盟库伦旗,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据说在很久以前,东北方有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国王是哈日苏大可汗。哈日苏汗有个美丽的皇后,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后又有三个公主,老大叫扎兰都贵,老二叫乌森海洛尔,最小的老三叫额勒格西拉。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们是使人闻风丧胆的白鸠!这三个鸠公主个个神通广大,魔法无边,经常展动她们的神翼遨游世界。当她们在天空遨游的时候,地面上便掠过她们的影子。一旦她们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妇身上,一种可怕的病症便在姑娘、息妇身上发作了。这种病谁也叫不出名来,吃药不见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阴影吓得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大姑娘、小媳妇成天躲在屋里不敢外出,生恐被三个鸠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祖,为了拯救人间这种苦难,他变成了巴布伦师傅,向聪明的歌手嘎达苏和非?由"博"苏悔传授医治这种病的方法:由"博"苏海来主持治病。方法是让病人打着鼓和镲坐着,由"博"苏海和歌手嘎达苏围着病人唱歌。接着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鸠",盖来源于此。
关于安代舞的传说还有很多,另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从前唱安代有大安代和小安代之别,小安代只是几个人在室内唱,大安代在室外唱,多至几百人参加。近年来,为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打好“民族牌”,同时将安代舞表演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当举行盛大的那达慕或接送重要贵宾时,都会有几百人乃至上千人进行安代舞集体表演。他们头缠彩绸,脚着蒙古靴,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双手各执一条彩巾,动作划一,在节奏轻盈欢快的琴声中,迎着冉冉上升的朝阳,在绿草如毯花木似墙的广场上,由一人领唱(或领舞),众人齐唱齐舞,重踏脚步,彩巾飞扬,动作朴实奔放,节奏强烈风趣,造型丰富多样,场面壮阔浩大,气氛撼人心弦。
安代舞的特点是突出的手部动作。基本动作是“踏地甩巾”。舞者挥舞手帕或丝巾,在舞曲中边跳边舞,自得其乐。多人跳安代舞时,一人领唱,众人相融,载歌载舞,极为热闹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欢乐的心情。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安代舞的发展已经从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到了舞台艺术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