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尺木刮”是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特有的自娱性歌舞。最初流传于该县叶枝镇的澜沧江带,是一种无乐器伴奏的,自始至终都在踏歌起舞。旋律可急可缓,舞动幅度大,跳跃感十足,能给人带来欢快、热情、豪放的感觉。
“阿尺木刮”又称“山羊歌舞”其唱腔和舞蹈语汇有明显模仿山羊叫声和姿态的痕迹。据说“阿尺木刮”这种舞蹈形式的确与傈僳族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喜爱饲养山羊有关。
羊是傈傈族最重要的"伙伴",傈傈族人每天与这些"伙伴"跨越小溪,走过山脊,感受春天的微风,体会夏日的燥热,迎来清秋的丰收,面对寒冬的凌冽。当然,云南一年四季如春,冬天最低温度也有19C°左右,所以说寒冬凌冽有些言过其实。总结的说,羊是傈傈族最好的"朋友",傈傈族熟悉羊的程度,无疑就像熟悉自己的家人。
从简单的语调中就能演义出羊的高兴与喜悦,神态与动作都无比传神,最终汇聚成"阿尺木刮"这种内容丰富的歌舞。在信奉“万物有灵”的傈傑族人看来山羊就是有灵性的生灵。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他们的宗教情感、宗教活动大都通过歌舞来表达。“阿尺木刮”这种歌舞也许就是因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应运而生。
在傈傈族的传说之中,傈傈族在迁徙之时需要跋山涉水,经常遇见危险。有一位女神利用山羊和石头帮助傈傈族人修桥过水,让险恶高山之间的危路变成了坦途。
依靠着女神的山羊和石头,傈傈族才能最终到达云南,得以来到一片净土之中。所以傈傈族歌舞"阿尺木刮"中模仿山羊,其实也是为了让舞蹈者化身为女神的山羊,架起与神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来实行人与神在精神上的沟通。
又因为傈傈族的半游牧和半农耕特性,在与祭祀之中不只是单纯的感谢神灵,还在后来融入了农耕文化特有的先祖崇拜与先祖祈福等宗教元素。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阿尺木刮"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歌舞类型。它是与神灵、先祖沟通的桥梁,也是傈傈族的历史叙事歌舞,更是傈傈族精神文化与民族特性的体现。
“阿尺木刮”每一乐曲的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多为颤抖音,其声音悠扬、凄婉,宛如旷野里山羊悠悠的长鸣。接下来的乐歌,先由领唱者领唱,接着众多伴唱者应合。舞蹈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各有一名领唱,领唱者多由音色优美、声线别致的歌者担当。常常是领唱者唱毕,众演员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一直唱到历史、事件、人物、山川、河流、村承以及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唱词承装了前人的传统,另一部分根据此情此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领唱者掌握的古老唱段多,嘲兴填词能力强,所填的词又能感染人,引起众人共鸣,一场“木刮”往往以唱上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随着时代的发展,“阿尺木刮”已经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已经成为一种表演节目。在保护古老文化传统的运动下,“阿尺木刮”登上了各个舞台,将傈僳族民间歌舞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但对于傈僳族来说,“阿尺木刮”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分场地,不限人数,随时随地跳舞。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节日庆祝活动中,“阿尺木刮”已经成为穿越千山万水的傈僳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是古老的呼唤,是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