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舞是少数民族《基诺族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过去在中国新年期间被跳舞,但是现在是每个喜庆节日被跳舞的一个舞蹈节目。过年的时候,嚼槟榔的老阿爹正昂着头打钹,戴三角尖帽的老阿妈低头敲锣。大鼓首先由村里的老人敲响,然后由年轻的姑娘们敲响。他们站在鼓前,手里拿着一把木锤,双手上下飞舞。他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就拿着双锤挥舞四下,敲两下。其他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圈,徒手随着钹、锣、鼓的节奏跳舞。年轻人旋转他们的腰部,脚跟上升和下降,有时左脚稍微向前,有时左脚固定在后面。整晚快乐的唱歌跳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民间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此后,麦黑与麦妞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阿麦腰白,并将大鼓作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时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妇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击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击、舞蹈。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基诺族人民对大鼓如此尊崇呢?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洛克山区,那里古木参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无霜。相传古时候,基诺族的造物主阿麦腰白创造了万物,但是没有水,阿麦腰白想,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可是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就造了一个大鼓,把玛黑(男)和玛纽(女)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大鼓中随着洪水飘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这个地方停了下来,玛黑、玛纽从鼓里走出,就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发展了基诺人。为了感谢阿麦腰白把基诺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间,每逢年节,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从而沿袭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带有祭祀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解放后,“大鼓舞”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经过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妇女也可以在鼓前担任鼓手了。
“大鼓舞”动作虽不复杂,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名字,如:“乌攸壳”意为表示尊敬。其动作为左脚向左后方撤出,双手于右侧击鼓,然后再换方向做。“二扯哥”意为欢乐的舞。动作为双手轮流击鼓,青年人跳时,手高抬时不过头,老人跳时手臂高抬过头低垂不过胯。“特莫阿米”意为节日的歌,是伴舞者站在旁边歌唱时前后甩动双手的动作。
舞时,人们围成圆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间,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礼,再对鼓敬礼,然后就跳起“乌攸壳”动作,领唱一段,接着大家齐唱一段,当众人齐唱时,鼓手就相应跳起“二扯哥”如此反复若干次后,大家边唱边跳“特莫阿咪”,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人们不时发出“扯—扯—!”的呼喊声,此时歌声、鼓声及镲的伴奏声,交织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舞蹈动作更加矫健有力。
“大鼓舞”因其历史久远、流传广泛,而成为基诺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舞蹈中体现出了山区人民那种粗犷健壮的气质。
大鼓舞是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村寨中的一种历史悠久、在群众中影响深远的舞蹈。基诺族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他们把它视为自己民族的“根谱”,以歌曲、舞蹈、节日和仪式等形式来崇拜和纪念它。起着国史课、课堂、教材的作用。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