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苗族长鼓舞分布在哪些地方?跟其他地少数民族的长鼓舞有什么区别?

  长鼓舞是集长鼓、铜鼓、芦笙为一体,并配以女子舞蹈的艺术表演。其体现了苗族古老的历史和地方文化,充分展示了苗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存在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作为苗族社会行为规范之一流传下来,承载了海葩苗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苗族长鼓舞不仅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苗族长鼓舞,是生活在贵定云雾山中苗族(海葩)同胞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的艺术表现。主要分布在贵定西南面的云雾镇、昌明镇、沿山镇、猴场堡乡和都六乡。贵定县境内多民族杂居,苗族是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历史,支系较多。其中的海葩苗,他们一般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和深山峡谷,村寨有水,水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山川秀丽。

  海葩苗为苗族一支系,据传说此支系来自大海,服饰配以海贝而得族名。以歌记事,吹笙击鼓的长鼓舞是此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唐代刘昀《岭南录异》记载:“苗蛮王宴汉官于百花前,设舞鼓腾踏奏笙”。从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宾化县于大平伐”时“蛮酋以伶鼓舞笙乐奏之”时间算,长鼓舞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苗族在唐代的文化遗存。

  长鼓舞是海葩苗族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祭祀性活动“牛打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牛打场”的时间,按祖先规定“六年一小祭,十三年一中祭,六十年一大祭”。牛打场的仪式:分为踩场、斗牛、祭祖三大部分。前二部分以跳芦笙舞为主,祭祖时以击铜鼓、长鼓为主。长鼓舞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以芦笙舞为主

  在“踩场”、“斗牛”中,表演形式以芦笙舞为主,铜鼓、长鼓仅起着伴奏作用。表演时,选英俊的苗族未婚的男青年二至六人以上不等吹笙前导,一群盛装打扮的姑娘,二人以上不等组成一组,形成多排,尾随其后,沿顺时绕圆圈而行。姑娘跟得越多,芦笙手被认为越有出息。尾随的姑娘们则根据芦笙曲的变化和吹笙领舞者的指挥,不断变换着舞蹈动作,女舞者双脚“并步”,脚跟踮起,重心落于前脚掌、脚踝用力,双膝微屈,富有弹性和韧性的上下闪颤,伴以五指互相交叉握手,小臂相靠或互挽前臂的上下自然摆动及前后晃浪上身。芦笙手动作,主要也是腿步的变化,稳重而又朴实。这种芦笙舞的另一个特点是芦笙曲与舞者的舞步丝丝入扣,但却不与铜鼓长鼓点合拍同步,故而形成鼓点只是烘托气氛之作用,并不作为舞蹈的节奏。

  以铜鼓长鼓为主

  在“祭祖”时,此舞的表现形式却是以铜鼓长鼓为主,不用芦笙伴奏。表演时,击鼓者始终不离开铜鼓和长鼓,舞蹈动作很少,但鼓点变化极多,共有十九种。此外,长鼓还用于海葩苗丧葬,其鼓点变化随特定场景而变,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由弱到强,时而高亢,奔放时如万马奔腾,激动人心,时而低沉,如泣如诉,凄惨悲哀,黯然泪下。

  芦笙长鼓舞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共同创造的。植根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示了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但由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另外,长舞学起来又累又无聊。这个舞蹈有严重的断层,逐渐面临失传。保护这一失传的传统势在必行。继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