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四筒鼓舞属于什么类型的舞蹈?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了?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是一种由男性集体表演的丧葬舞蹈,流行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聚居的农村。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舞姿简洁,节奏明快。其舞蹈形式和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密切相关。

  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后随汉民进入昭通。民国《昭通志稿》:“四筒鼓……乡人丧礼用之,似为跳舞。”

  四筒鼓舞一般为男性舞,舞者9~14人称为一拨(堂),每拨舞队中有4人身挎“筒鼓”进行演跳,故称“四筒鼓舞”。另有持小扁鼓和锣、镲、红绸等舞者。四筒鼓舞套路丰富,仅对土城、乐居、洒渔3个坝区以及苏甲山区4个乡镇的4支舞队进行统计,不同名称、不同跳法的就有86套之多。其中有集体对舞的“脚勾脚”、“脚踩脚”等;有形式相对完整、表现一定内容的“小牛擦背”、“公羊打架”、“猴子捞月亮”、“喜鹊登枝”、“蛇蜕皮”等。每个套路都有一个主要的模拟对象和表现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舞蹈的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舞的表现形式。在何种场合跳哪些舞蹈套路并不固定,主要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舞者的体力、情绪而定,在“鼓头”的示意下进行变化,每个套路间都有“攒鼓”作为连接和过渡。这些套路都是可以单独表演的舞蹈节目。

  四筒鼓舞在昭通流传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完整,舞蹈风格鲜明,是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云南传统舞种。现今昭阳区大约有鼓队300多拨,能舞者上至七八十岁老者,下及七八岁孩童,是当地民俗活动中极富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由于昭通地区土葬习俗发生变革,丧事请跳四筒鼓者渐少,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少有学习者,“四筒鼓”舞正在消亡中,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四筒鼓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与人们劳动、生活有关的禽兽、植物的模仿、游戏,使人得到快乐和暂时的解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又具有“以乐致哀”的特殊功能。“四筒鼓”跳法按照坝区和山区来区分,分为“高桩”和“矮桩”。“高桩”步伐沉稳、舞蹈粗犷有力。“矮桩”动作平缓、轻松。

  作为一种汉族的、独特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舞蹈。从它的历史渊源看,使用于丧葬祭祀,这与祖先崇拜有一定联系,再朔源周人的宗庙祭祀祖先灵位使用《四面鼓》,足以说明起源于祖先祭祀,又从《四筒鼓》的动作考证:如“犀牛望月”、“蛤蟆晒肚”等等,有模拟动物的动作,说明周人在农业社会之前,曾经经历过畜牧和狩猎社会阶段。

  《四筒鼓》舞蹈动作丰富,80多套套路。众多资料表明,《四筒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常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表演。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跳“四筒鼓”的人数锐减,造成了艺人互不衔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这种古老的传统舞蹈正面临逐渐消亡。看四鼓励志的表演,往往会忘记这个世界的存在,走进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混沌的世界,一个沉睡的荒原。鼓声响起!万物震颤,朝霞升起,大地和谐,人神共舞,咚咚的鼓声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古代。鼓声神秘、悠远、暴风骤雨,演绎着田园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