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麒麟舞是广东东江流域惠州、东莞一带流行的舞蹈。小金口麒麟舞入选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广东的麒麟舞与舞狮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前,麒麟舞和舞狮是两个世界。舞狮流行于东江以西的佛山等地,麒麟舞流行于东部的惠州、东莞等地。大型活动上经常表演舞狮,而麒麟舞多在农村。人们总是邀请麒麟队在婚丧嫁娶或节日表演。客家人视麒麟为辟邪消灾的图腾和吉祥物。
惠州小金口是麒麟舞之乡,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小金口的老人回忆,惠城区小金口的东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小金口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那时候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祸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武术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各村的青壮年人都学会舞麒麟和打龙形拳等,既作为强身健体,又护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于惠州市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又位于东江边,因此从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统称东江麒麟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养出数以千计的麒麟舞传人。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麒麟的传统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后,用纸糊好,再用画笔绘出鲜艳的鳞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后来民间艺人改进了工艺,竹木做出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和镭射纸做出一片片鳞甲,把它缝制在麒麟的丝绸外套上,头部、牙齿等部位用油彩绘制,这样做出的麒麟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且结实耐用。
麒麟舞中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东江麒麟头色彩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导色,白色为辅助色,黄色、金色、黑色为点缀色,采用中国传统装饰用色,具有浓厚的民间装饰意味。头部形象憨态可掬,仁慈安详,形成一种古朴憨厚之美。同时麒麟头为整个工艺中最为复杂之处,头上雕刻龙、凤、八卦、祥云等约十多种民间传统图腾图案,观赏性强。
东江麒麟舞中麒麟头的制作属于纸扎工艺,整只麒麟头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然后再上面彩绘。小金口镇的麒麟头上形态线条大都用米浆沥线,有的地方直接将线贴在表面。通过增加线条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关系,加强立体感,增强装饰效果。同时也镶嵌银色圆形金属片,一方面是用这种材质形成照妖镜的物象联想,以达到辟邪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意味。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东江麒麟舞是流行于惠州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在历史大迁徙中由中原客家人带到南方的,在历史演变中融合了多元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我们应该深入到本土文化结构层面,挖掘东江麒麟舞内在的审美文化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创作出适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新的,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